1.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两类,无论是何种方法均是对企业过去的经济上所进行的反映。另外,会计报表使用者取得会计报表的时间,与业务发生的时间就时隔更长了,可谓时过境迁,因此,用过去的数据去判断企业目前甚至将来的财务状况,往往不切实际。
2.可比性是比较分析法的灵魂,只有具有可比性的指标采用比较分析才有价值,而由于报表数据的局限,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均缺乏可比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必然受到影响。
3.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等会计政策的选择,虽然要在会计报表说明书或附注中加以注明,但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能力、经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不一定能完成建立可比性的调整工作。
4.财务指标缺乏统一的一般性的标准,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一些政府和金融机构,定期分布各行业的财务方面的统计指标,甚至同行业企业的工会与个别公司的信用部门,也搜集产业平均财务比率的资料。然而目前某些报刊提供的部分行业财务数据往往行业划分较粗,抽样误差较大,缺乏一定的代表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所适从。
5.现行财务分析指标常常是重“量”而忽视“质”,会计报表较难揭示详实的资料,因而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较难取得诸如存货结构、资产结构、批量大小、季节性生产变化等信息。
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从静态角度来讲。首先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因此,该指标是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核心,而且,也是整个财务指标体系的核心。
相关链接:
对国内企业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企业间跨国经营日趋增加,企业结构日益复杂,通过财务分析,有效利用财务数据信息实现正确经营决策显得愈加重要。财务分析通常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利用财务数据和指标的多少来判定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过程,它遵循一定的理论方法。
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但无论它处在哪个发展阶段或行业经营环境之中,它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均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反映出来,三张财务主表是国际通用语言,在施行市场经济的各个国家并不存在较大差别。
以报表数据为基础的有效财务分析,不但使企业经营者可以了解企业实现利润和偿债能力的高低,而且可以发现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和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劣,使经营者在企业运营的诸多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用最小的风险、最健康的财务状况来实现最大的利润。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