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

中国已经是国际贸易 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惊人的经济增速背后,却引发了一系列深刻问题,中国贸易量虽然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甚至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和德国之后第三个世界贸易大国,但是, 外贸 增加带来的仅仅只是GDP的增量,却基本没有带来产业的升级换代。

  过去的产业链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中国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企业,就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通过进口中间产品、加工组装后出口,使中国成为世界最有竞争力的“世界加工厂”和全球制造代工服务平台。


  然而,时至今日,由于人民币升值、土地成本上升、劳动力工资增加、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原因,中国沿海一带企业贸易产业的成本竞争优势下降,带来了GDP增速减缓、国内物价高涨等一系列问题,金融危机后,这种代工模式的缺点被极大地放大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贫困增长”的出现,即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这样一种格局:在产量和就业量不断上升的同时,所取得的经济报酬却不断降低。比如 国际贸易 量不断增加,国内产业却始终处于低端水平,再比如出口价格下降快于出口产量的增加,人民的生活福利等不但没有随GDP的增加而改善,反而使环境陷入越来越恶化的循环怪圈。贫困增长在国际上是有过借鉴的,拉美国家出现的“贫困增长”


  使其跌入全球价值链的底部,被锁定在高度竞争和收入降低的路途中。因此,这是非常值得中国借鉴的。


  第二,以低端方式切入国际价值链的分工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升级。这主要是因为外包企业所在国(大多为发达国家)对代工企业的技术封锁或代工企业直接进口国外先进设备,而失去自主创新机会所致。诚然,很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也表明了跨国企业的FDI代工模式存在技术扩散效应,使学习效应在代工企业优先产生,但是,这种学习效应仅限于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而无功能升级和部门升级,也就无法完成从OEM到ODM或OBM的升级,仅仅停留在贴牌生产上。


  第三,对跨国企业的依赖性增加经济发生断层可能性。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GDP两位数的增速,中国作为典型的出口拉动型经济, 外贸 依存度一直很高,2007年甚至逾70%。金融危机后,拉动内需的呼声开始水涨船高,因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是缓慢曲折的,加上头号大国美国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美国国内消费习惯的形成(对中国某些产品,尤其是很多生活必需品的依赖)难以改变,而中国的贸易又长期处于顺差,与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中美两国之间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过去的一件件反 倾销 案例和至今一直未解决的人民币升值问题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四,沿海企业的代工模式加大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使得中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加工贸易,吸引大量中西部的农民工,在要素充分流动的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国际分工可以通过吸收中西部的劳动力和原材料,通过国际贸易能够实现收入和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缩小地区差距。但是,在我东部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了国际代工生产,其增长收益是偏向于资本、出口和政府的,这使得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多年来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多数年份都低于GDP、货物 进出口 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国际贸易获得的收入大多流向资本所有者——即资本所有者跨国公司、政府和某些垄断部门。


  此外,沿海企业的代工模式,很多是以牺牲环境,浪费能源为代价的,这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综合上述,可以看出,中国以目前加工 贸易方式 加入国际贸易分工有碍中国的产业升级,有碍中国可持续发展,会使中国通过“煮青蛙”效应,最终限于“贫困增长”陷阱。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