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2013年度全国棉花总产量667.8万吨,如果将3月底前尚待入储的棉花计算在内(至少3万吨),2013年度可流入现货市场的棉花资源寥寥可数。
随着大量的棉花收入国储库,外棉成为纺织企业采购的焦点。近三年,大中型企业能够生存、产品结构转型能够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能够拿到棉花进口配额,不论1%关税内配额,还是滑准关税和加工贸易棉花进口配额,与中小棉纺厂竞争有很大优势。
这一点从2012、2013年虽然棉纺厂、棉花进口商、贸易商都在喊“加工贸易配额不好用或不能用”,但最后年底统计加工配额的使用率也近100%便可以看出。
从外棉进口情况来看,印度棉占据中国的市场份额得到巩固和扩大,而澳棉大有取代美棉之势。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澳棉在长度、强力、可纺性、一致性等方面较美棉好,而且亏重小、回潮率相对较低,虽然价格较美棉稍高,但折算综合成本并不比美棉EMOT、C/A高。
另一方面,随着印度棉花品种改良,产量不断提升,S-6、MCU5以及J34等皮棉品质可得到明显改善,纺50S以下普梳、精梳纱产生的问题较少,印度棉已可代替部分EMOT SM级美棉,况且印度棉在长度、强力等指标方面并不比美棉差太多,因此可以预见,2014年印度棉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比例不仅不会下降,还有希望上升,中国正逐渐摆脱对美棉的依赖。
记者了解,目前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地棉纺织企业的原料库存来看,普遍偏低且差距较大,基本在10-60天,个别中小型纱厂甚至随用随买,库存仅一周左右,但各厂似乎并不着急采购,而是等待国家政策。
市场人士分析,目前中国棉纺织企业的单月棉花消费能力或已降至60万吨以下,全年棉花实际消费量预计在600-650万吨之间。大量的中小纺纱、织布厂的减产、停机和倒闭却接踵而至,到底减少了多少产能,减少了多少万吨棉花消费量,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说得清、讲得出,业内预计恐怕下降不止300万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