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金融市场的最大新闻不是这个,而是人民币汇率的大幅贬值,无论时间还是幅度,都远远超过了市场预期。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贬值了2.64%,几乎将去年一年的升值幅度全部抹去,这是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的最大幅度和最长周期的持续贬值。
人民币怎么了?
一季度人民币贬值
几乎吐尽去年升幅
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从6.0539(2013年12月31日)滑落至3月底的6.2180,下跌1641个基点,贬值幅度2.64%。这一数据接近2013年人民币即期汇率2.9%的升值幅度。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几乎不回头地一路升值,看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走势,从2005年到2013年,连续9年升值,年K线9连阳,升值幅度最大的是2007年和2008年,连续2年升值幅度都超过6%,只有2009年升值幅度基本持平,但年K线还是阳线。这样,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2004年底的8.2765,一路升值到2013年底的6.0539,9年升值27%。
连续9年的升值使得市场对人民币不断升值形成习惯思维,因此,大家预测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何时破“6”,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市场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2月份以来人民币快速贬值,一个季度贬值的幅度几乎将去年全年的升值幅度全部抹去,今年一季度的贬值是自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的最大幅度和最长周期的持续贬值,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场对汇率走向的预期。
因此,人民币大幅贬值显然是一季度中国金融市场最具撼动性的新闻事件。
一开始,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贬值是央行在阻击套利资金的涌入,因此当时尽管对于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有所削弱,但整体而言,市场依旧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为主导趋势。
这种预期在3月7日出现逆转,当日受中国债券市场上首单违约影响,大宗商品市场开始出现大规模平盘迹象,人民币汇率遭遇重挫,日内跌幅达到0.12%,市场恐慌情绪开始发酵;同时令市场吃惊的是,央行并没有采取明显的托市措施,3月8日的中间价非常“尊重市场”,甚至进一步下跌至6.1312,央行如此明确的“随行就市”的态度彻底分化了市场对人民币的预期,央行对人民币贬值的容忍度显然超过市场预期。
3月17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的日内波幅由原来的1%扩大至2%,这是央行继2007年和2012年之后第三次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扩大波幅意味着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进一步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如果说扩大波幅是央行需要实现的制度建设,分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则是央行实现的更为重要的市场心理建设。
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一直困扰监管当局,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的汇差与内外利差持续吸引海外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入境,而且单边市场极大地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长期以来,持续增加的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中国式”货币发行的重要渠道,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通过本轮贬值,目前市场上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已经被分化。双向波动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才有利于发现合理的价格,更有利于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
热钱加速逃离 大宗商品大跌
人民币一季度的大幅贬值,对普通百姓来说,影响并不大,无非就是以人民币换美元少了一些,2.64%的贬值幅度绝对值并不大,如果现在到美国去旅游购物,同样花费1万美元,现在要多花人民币264元,这种差异感觉还不是很明显。
但是,人民币贬值对一些运用汇差进行套利的投机者来说,损失就非常大了,因此,今年以来人民币贬值引发了其他一些市场的大幅震荡,比如,RQFII-ETF基金遭遇大规模赎回,热钱加速逃离;还有大宗商品市场大幅震荡,如铜价跳水大跌,这其中汇率变动是一个重要因素……
人民币从预期升值到贬值的逆转加速了热钱逃离,一个表现现象就是3月份以来RQFII-ETF基金遭遇罕见大规模赎回。据统计,截至3月27日,纳入统计的14只RQFII基金,其赎回额高达6.135亿份,其中南方A50赎回份数更是高达4.685亿份,相当于39亿元资金的净流出。此前的1月份,纳入统计的14只RQFII基金,其净申购额高达2.294亿份基金单位,其中南方A50更是获得1.92亿份的净申购,相当于流入资金17亿元。3月份以来的大量赎回显示人民币预期的逆转。
与此同时,据EPFR Global统计数据显示,3月12日至3月19日,中国股票型基金资金净流出额逾15亿美元,为2008年1月以来单周最大净流出纪录。其中,投资者对中国股基的资金赎回额更创下有统计以来的历史纪录。
这些现象显示,由于人民币贬值,导致套利空间缺失,推动热钱加速逃离。而人民币套利者这段时间损失惨重,据香港银行业专业人士估计,大幅贬值的人民币将给押注人民币升值的套利交易带来毁灭性打击。不少投资人通过香港银行业借贷,然后再购买RQFII等相关的人民币资产来套利。若按照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贬值的幅度,套利交易的投资者损失最高可达140亿美元。
在人民币这轮贬值中,大宗商品市场亦出现大幅波动,其中被市场冠以“铜博士”名头的金属铜融资需求受到抑制,造成铜市恐慌下跌,今年跌幅超过10%。
长期以来,融资进口为大宗商品暴跌埋下隐患。由于国内利率不断走高,银行对钢铁等行业限贷,很多企业采取借入低息美元、进口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来融资,能享受利差和人民币单边升值好处,这导致铁矿石、铜等进口商品库存持续上升,并没有反映真正的市场需求。
人民币贬值诱发了抛售,作为融资抵押品的铁矿石和铜,面临被银行追加保证金和强制变现的风险,因此铁矿石和铜率先进入暴跌。在融资铜过程的后续阶段,需要用人民币购买美元来归还资金,人民币贬值将意味着需要以更多的人民币来购买美元,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能享受到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利润。并且在人民币大跌期间,投行上调融资铜保证金缴付比重,令融资铜套利者提前结清,对铜价下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月10日和12日,沪铜期货主力合约出现大幅跳水暴跌,显然与人民币贬值有一定关系,尽管3月底价格出现回升,但铜价一季度跌幅还是超过10%。
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市场影响还是很大的。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