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需要指导力
在很多管理书籍里,“执行力”已经抽象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实际管理中,也成为上司激励下属时最常用的名词之一,但我们不要忘了,执行力的高低从来不只是源自员工信念的强弱,相反,面对不同信念的人,营销管理者应该施加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指导”,指导下属去寻找执行的规律、深化执行的方法、接近执行的目标。
“执行力”离不开“指导力”的支撑。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上司总是比下属掌握更多的内外部资讯,这些资讯,包括来自更宏观的市场、来自企业高层、来自公司内其他销售支持部门;由于职位的影响力,上司也比下属更能发现和解决实际执行中较大的隐性障碍,有些困难在下属看来,甚至是不可逾越的;由于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上司和下属之间在公司内部已经形成事实上的“传、帮、带”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其他部门的人,包括间接上司,都不愿意介入的,所以作为上司,指导力又成了一种指导职责,换句话说:你不指导,谁来指导?!
富有“指导力”的管理者,是那种不仅会指点山河,还能够画行军地图的人。只会呆在指挥部里,听取最后战报的上司,执行后的结果不会遂他所愿,最后他听到的,也常常都是——坏消息,更可怜的是,往往又都到了木已成舟的时候。
“指导力”就是管理者的“执行力”
管理学著作中把管理者的职能概括为八个字: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仔细分解一下它们,我们知道,管理者职能的实现从来都不是孤立在一个“经理办公室”里实现的:“计划”的确立需要上下互动,措施的执行需要上下统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上下其手;“组织”的建立,需要在集权的同时注重授权、授权之后又需要上对下的指导和下对上的反馈;“领导”再也不是一个名词,相反它是动词,领导成为一个行为过程,通过指导与沟通,领导的权威性才不会只是建立在一个比下属大的名头上;“控制”不仅是制定事前的规章,也不仅是发布事后的决定,控制的过程其实是影响力施加的过程,是指导与纠正下属方法、态度的过程,它贯穿在执行的始终。
现在,我们会发现,当管理者要真正实现自己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时,“指导”已经成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不仅是训导,不仅是命令,不仅是简单的授权、更不仅是无目的的“俯视”。从这点上说,管理者指导意识的有无、指导能力的高低,将决定着最终的管理绩效,“指导力”已经成为管理者自己的“执行力”!
指导力比执行力重要
像前面那位全国销售经理一样,我们周围,有许多因为下属执行力缺乏而深受困扰的上司,坐在办公室里把来自下面的报告撕成两半。我们是否想过:团队的执行力,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管理者自己的执行力;当我们总是抱怨这个桶上的一块有毛病的板时,又是否会想到:也许要换的不仅仅是这一块板,还有造成这块板毛病的另一块板,也许,就是你自己这块板。
公司官僚体系的壮大,已经使很多管理类职位形成绩效考核的真空,对待那些喜欢一味向下属叫嚣“执行力太差”的人,我们可以学学杰克·韦尔奇的办法。
是的,所有层级的执行者都需要有“指导力”的上司,高超的贯穿于执行全过程的指导力,是你的团队获得持续业绩的保证,它比来自个体的执行力更有效,更重要。也只有这样的组合,才能汇聚不同方向的力量,最终形成——一个拥有“团队执行力”的组织。
有着远大职业梦想的上司们,从现在起,在关注下属执行力的同时,也请发挥出自己的“指导力”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