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使人民币在境外能够行使货币的职能。这是一个使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央行有个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按照我的理解,这个路线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步,通过进口结算,使人民币流出境外,如果非居民得不到人民币,那其他的都谈不上,这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第一步。通过进口结算,我买你的东西,我付你人民币,这样就实现了人民币的流出。
第二步就是允许非居民,中国香港的、中国台湾的还有外国的居民,用他们得到的人民币投资于人民币资产。这就是所谓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人民币债券、RQFII和我们现在在谈的“沪港通”,实际上都是允许香港居民和其他境外居民通过某种渠道,用他们持有的人民币来购买人民币资产,比如股票、债券等等。这是决定非居民是否愿意持有人民币、人民币是否可以流到境外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三步,在进口人民币结算和回流机制基础上,央行希望,一方面人民币源源不断流到境外,而境外居民对人民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外的人民币市场逐渐地扩大。随着海外人民币存量的增长,人民币进口和出口结算将变得越来越平衡。
最后,人民币结算和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各种与人民币相关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好。有了人民币,我可以方便地买到中国的人民币资产,把中国的人民币资产换成人民币再换回美元也非常容易。
当然,还有其他种种条件(特别是人民币信用)。一旦满足了这些条件,则无论中国经济在短期会发生何种波动,无论是否能够获取汇差和利差,境外居民都将愿意持有人民币和低收益人民币资产,即把人民币作为价值贮存手段,这是国际货币的最高阶段。
一旦达到这样的境界后,这个国家的货币就可以充当“国际白条”、可以在国际上征收铸币税了。美元就处在这个地位。如果经过我们的长期努力之后,人民币最终能在大范围内行使刚才我说的这三种职能,特别最终会成为储备货币,我们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