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青岛与海、陆“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青岛与海、陆“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青岛:21世纪我国海陆“丝绸之路”的起航点和枢纽城市,历来所说的丝绸之路,有陆上和海上之分:陆上丝绸之路是从西汉张骞通西域开始,始发地是长安(今西安),向西途经40多个。青岛与海、陆“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历来所说的丝绸之路,有陆上和海上之分:陆上丝绸之路是从西汉张骞通西域开始,始发地是长安(今西安),向西途经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达欧洲,是世界上最长、也是最具开发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和横跨亚欧大陆的黄金运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东海航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的“循海岸水行”的黄金通道,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南海丝路是西汉时始发于广东徐闻港到东南亚各国后来延续到西亚直至非洲和欧洲的海上贸易黄金通道。青岛作为胶东半岛上的优质深水不冻良港,历史性的承担起当时和现在中国北方对内、对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连接和交流的重要任务,从而成为海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城市。


  一、青岛与海、陆“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青岛是我国最古老的 “东海丝绸之路”起航点,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周朝时期就有从胶东半岛(如青岛胶南大珠山和琅琊台古渡口)出发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循海岸水行”的黄金通道,到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发展成以国家名义对外交流的重要大港,汉隋时期青岛地区的古港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宋时期达到繁荣的顶峰。例如,《崂山志》对秦始皇三巡琅琊郡、两次派方士徐福带船队东去,其中一次率1000童男女去东海求长生不老之药(也有史学家考证这是秦始皇暗地拓疆海外的策略)等都有详细记载,另有《胶州古板桥镇遗址出土文物图集》也证实了古板桥坊作为唐宋时期北方最大的船舶司,是当时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在古海上丝路上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点和重要枢纽城市的青岛,其历史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当今人们对这一点的认知度还有点滞后,这对于青岛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积极申获其应有的枢纽位置显然也是不匹配的,这种局面的扭转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青岛与陆上丝绸之路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600多年前的东晋,有个叫法显的大师,他在公元399年从西安出发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真经。在历经14年的磨砺、考察30余国后,终于完成取经求法的任务,之后法显大师从斯里兰卡坐上商人的大船,循海东归,最终在青岛崂山登岸,率先走出了一条为后人所遵行的水陆交通路线,使青岛历史性地成为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契合点。特别是法显大师在青岛崂山期间所著《佛国记》一书,被译成英、法、日、印等多国文字,在佛教界和国际上广受赞誉,更为印度、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国家的历史重建立下汗马功劳。


  今天的青岛,作为山东省的龙头、北方的第二大港,其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地位,特别是青岛成为国家战略上的蓝色经济区之后,青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当前,青岛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起点,我们在申报自由贸易港区的同时,还积极申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这无疑是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积极投身到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上来。


  二、青岛作为枢纽城市的优势和现状


  青岛近、现代发展的优势和现状:自近代青岛建市开埠以来,青岛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成为我国对内对外通商的良港,也引起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垂涎,先后被德日等帝国主义国家进行过残酷的侵略和屈辱的殖民统治。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青岛的发展尤为重视,把青岛定性为沿海从南到北著名的五大节点城市之一。优良的青岛深水不冻港,不仅肩负着外对日韩的主要贸易;内向北通达京津唐、大连,担负着对京津唐和大连、关东的水上交通和贸易;向南则与上海港、广州港相通,主要负担长江三角洲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交通和贸易。青岛的航线密度居长江以北第一位,港口腹地涵盖沿黄九省一市,这条对内对外的海上航线就是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从陆地上说,随着1904年胶济线的建成,打通了青岛向内向外联系的陆上通道,使得青岛和内地各省市特别是沿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大大加强。1952年陇海线修至兰州,西部大动脉得以贯通,进一步密切了青岛与沿黄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联系,这条陆上通道恰恰也正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青岛正逐步成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与滨海旅游度假城市,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青岛的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青岛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加之青岛本身物产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已经形成家电、石化、服装、船舶海工、橡胶、食品、旅游、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规模化产业链条;拥有海尔、海信、青啤、南车四方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制造业品牌企业。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006.6亿元,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88.7亿元,增长17.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35227元、15731元,增长9.6%和12.4%。这些扎实的经济、产业、品牌等基础条件都表明青岛作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沿海城市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为丝绸之路的连接贡献无限的力量。


  同时,在对外发展过程中,青岛也不断深化与日韩、东亚、欧盟等国家和区域的合作,与韩国釜山、荷兰海牙、德国雷根斯堡、日本京都、川崎等国家和城市都缔结了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了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保税港区、中德生态园等5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拥有保税港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成为我国开放政策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青岛港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开展贸易往来,形成了远近洋航线兼备、干支线配套的全球性网络,2013年港口吞吐量达到4.5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552万标准箱,从世界第八位一跃而成第七位。更不用说正在新建扩建的机场、火车站、地铁和城市轻轨了,青岛与陆上丝绸之路经过地甘肃、宁夏等18个省市签署了口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西安、郑州、成都、兰州、乌鲁木齐等20多个城市建设“无水港”或进行战略合作,开展海铁联运和多种形式的联运。很明显,青岛正在逐步成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与滨海旅游度假城市,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和丝绸之路枢纽城市。


  当然,作为沿海重点城市,如果不能顺应形势紧紧跟进,获得国家政策和制度上的进一步支持,很多优势也许就会变成劣势。比如从海洋优势看,青岛是我国知名的海洋科技城,集聚了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等28个海洋科研、教育与管理机构,拥有全国唯一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汇集了全国7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30%的高级海洋专业人才;承担了国家大量海洋科研项目。但是,如果仅仅躺在理论的平台上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支持,这种优势反而会禁锢理论向现实的转化,而理论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种理论就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空谈,对我们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是有害的,需要我们警惕。


  三、弘扬法显文化,打造海陆“丝绸之路”枢纽城市


  要把青岛打造成海陆 “丝绸之路”枢纽城市,迎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挑战,将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实施落地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来做工作。国家重提建设现代海上“丝绸之路”,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海洋安全和发展,还是沿海各城市继续深化改革、振兴中华民族的一次大联合。当然海上“丝绸之路”也不仅是中国一家主导的地缘经济计划,而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在这个大的战略布局中,青岛应该积极担当其应有的历史责任,不仅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市,更应该为海路“丝绸之路”的连接和发展贡献力量。这是历史的昭示更是现代的呼唤。


  基于青岛的优势和条件,青岛市政府已经初步考虑并提出了打造面向韩日、辐射东南亚、陆联中亚欧的“一路一带”综合枢纽城市的战略构想。并将其规划建设成四大功能载体。一是打造“一路一带”双向开放桥头堡,二是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三是构建“一路一带”经贸合作枢纽,四是打造 “一路一带”综合保障服务基地。应该说,青岛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构思和战略发展目标还是很好的,只要在蓝色经济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提高就很容易实现。但是,作为青岛市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以前青岛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题材,现在与“丝绸之路”有密切联系的法显精神和法显文化正好给我们一个难得的契机。如果把法显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和探索,分析其在“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对青岛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对策,这对青岛市成为21世纪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起航点和枢纽城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认为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可以从研究和开拓法显文化入手,一方面,对法显途经城市的文化影响和各国文化交流状况进行调研,得出结论为我市进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得出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对法显途经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状况进行调研,为我市甚至国家的层面今后与之进行文化交流、传播和合作提供数据支撑。现实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法是我们进行下一步文化发展政策和文化产业调整的重要依据,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可行性方法和法案加强青岛市用法显文化与海陆“丝绸之路”重点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关系。也可以用法显的故事和世园会的各个场馆相结合,教育群众、影响群众,不仅整体提升了青岛的城市文化,而且也使得世园会的后续影响和经济、社会效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