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在的年轻人在博物馆或其他场合看到成年人穿的小鞋“三寸金莲”时,不免发出阵阵惊叹:“真有这么小的脚吗!”他们从未见过缠脚的妇女,难以想象缠足妇女走路的样子,更难以体会妇女缠足所带来的痛苦。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维新运动蓬勃开展,一位温籍思想家在号召妇女解缠足运动中站在了前列,他的《书不缠足会后》、《遵旨婉切劝谕解放妇女脚缠白话》、《放脚法门》、《做鞋法门》等文,在当时社会上有着很大的影响,为新风尚的推广作出了贡献。
宋恕(1862—1910),字平子,温州平阳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早年接受宋代永嘉经世致用之学和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改革思潮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后又受佛学的慈悲学说影响,“著书专代世界苦人立言。”
1897年7月,维新人士梁启超、汪康年等在上海创立“不缠足会”,宋恕即撰写《书不缠足会后》一文,称赞其为“千载一时,大慈大悲”。但又指出其“阳春和寡”的原因,是在于除去缠足之病的根源“非会中人所能为力”。宋恕认为汉族妇女之所以缠足成俗,不是因为“愚”,也不是因为“忍”,(缠足之妇女有智者,也有仁者),而是深受戏剧歌词中形容美妇女、才妇女、贵妇女必曰“三寸之足”,形容贱妇女必曰“盈尺之足”,这种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进而主张正本清源,要通过改革、教育而使之得以矫正。
到二十世纪初,温州瑞安城里开风气之先,许多明白事理的士绅妇女已开始改鞋的改鞋,放脚的放脚。1902年,瑞安城里大沙巷的孙宅(孙诒让家),从老太太起以至奶奶、小姐、孙小姐全宅妇女率先解缠放脚,并印发《解缠公文》。宋恕的妻舅孙诒棫想劝谕更多的妇女放脚,请宋恕化了八天的时间作了《遵旨婉切劝谕解放妇女脚缠白话》一文,宋恕自诩该文最合乎论理。该文共二十六条,从缠足的起源讲到缠足的危害,用通俗的故事讲放脚的好处,并批判了“妇女放了脚会不正经”;“妇女放了脚就会强起来(指不听话)、恶起来”;“这件事是小事,放亦可,缠亦可,男人不必管”;把不解缠归罪于女人死执(极端固执)等错误观点。温俗人们在闹洞房时,开口便问新娘的脚长脚短,抬眼便看脚长脚短,动手便摸脚长脚短,那些脚长些的新娘就受到“踏落扁、揭起圆”的嘲谑,每每齐声呐喊,新娘真是难受,逼得做娘亲的不得不把女儿的缠脚一事看得顶重。宋恕对此很是愤恨,称之为野蛮的风俗。
为解除妇女对放脚的和放脚以后走路的担忧,宋恕还写了《放脚法门》和《做鞋法门》。现录《做鞋法门》如下,以见当时鞋子的样式:
鞋样睇脚大小而做,圆头,双条眉,蝠子脸,木底、纸底、布底均用着。只木底总用棉花垫底,以防底硬难走。贫家妇女可一概着着布鞋、凉鞋。若亲眷有喜事,或到城里游嬉,自嫌布鞋、凉鞋不好看,可先做一双羽缎鞋防备。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