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中国需要一个真正的鞋展—珠江鞋展

中国需要一个真正的鞋展—珠江鞋展

中国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鞋类生产国(年产量约为140亿双),也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鞋类消费国(年消费量约为40亿双,其余100亿双外销),这点没有任何人有异议。但若是说,这么巨大的产量及消费市场,没有同样巨大的鞋展来带动流行时尚、交易营销,真乃匪夷所思。现实是:过去二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许多事情的发展,的确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不能用常理来解释。

   中国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类生产国(年产量约为140亿双),也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鞋类消费国(年消费量约为40亿双,其余100亿双外销),这点没有任何人有异议。


  但若是说,这么巨大的产量及消费市场,没有同样巨大的鞋展来带动流行时尚、交易营销,真乃匪夷所思。现实是:过去二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许多事情的发展,的确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不能用常理来解释。


  鞋行业中人总认为,在中国几个鞋业重镇,每年举行的鞋展多不胜数,如广州琶洲展、厚街GDS鞋展、晋江泉州鞋展、温州鞋展、温岭鞋展、青岛鞋展、成都鞋采购季、惠东鞋展等,不胜枚举,再加上每年两度的广交会上,鞋子也是一个重要项目,怎么说没有鞋展呢?


  参加过、或是参观过上述展览的人,细细回想一下就知道,上述这些目前中国主要的鞋产业展览中,除了广交会,其他的都几乎可以改称为:鞋机及鞋材展,因为成品鞋参展的比例很低,可能都在占展位的百分之十以下。这些展览大部分是提供各种制鞋机器、各项鞋材商,发布新产品的机会,有买鞋机、鞋材的客户来看展,但是来买鞋子的客户,几乎一个都没有。对于规模浩大、领导并带动鞋机及鞋材的成品鞋行业,参加比例这么低,只是陪衬的作用,真的令人难以相信!


  再说广交会,鞋产品厂家挤破头想进去参展,但来买鞋子的大部分是非洲、中东等第三世界的小消费国,国内买家也以小型品牌及鞋店为主,没有所谓大咖来采购。广交会是每年世界最大的商品交易会,但是对于鞋子这个大项目而言,则是一个不成气候的展览。


  还有,近两年来,在北京及上海这两大都会,也陆续有展商拉起招商大旗,号召成品鞋业者参加,但是也不例外地,大多沦落为皮料、皮革制品展,原因仍然是没有成品鞋买家出现。


  那么,是什么原因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呢?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是有脉络可循的。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制鞋工业及对鞋子的消费能力,都是微不足道的,离开世界的主流可说非常遥远。直到1987年前后,由台湾制鞋大厂宝成及海丰两家领军,进入大陆开始,才风起云涌,全数台商及鞋厂演出一出"出台湾记",集体度过台湾海峡,把整个制鞋工业彻彻底底的移植到中国大陆。台商带来的不仅仅是机器设备、大量生产的制鞋技术及管理,也把欧美主力客户,连同对世界时尚的敏锐观察力和快速跟进能力,一齐带过来。


  历经25年的发展,制鞋工业在中国突飞猛进的情况,就如同整个中国经济25年之中的发展情形一样,太快了,令人措手不及。总刮而言,许多事情无法快速消化,只能葫芦吞枣,硬件远超过软件的发展。我们都知道,移植制鞋技术不困难,以中国人的勤奋,很快就学会,但是谈到销售,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先看一下外销,几乎绝大部分是贴牌代工(OEM),客户订多少,就生产多少。生产管制严格、精确的工厂,连多做一双的情形都不会发生,但是如何在市场上营销、如何推广品牌的知名度,不要说陆资厂不懂,做了四、五十年的台资厂也不懂。


  再看内销,早期只要会做稍带时尚的鞋子,经销商就抢着要买,炙手可热,制造商日进斗金,根本不需要去考虑所谓营销的技术。品牌三两下就打响,那还需广告、推销?25年过去了,现在才发现不好搞,库存堆积如山,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既然新的方法还没学会,甚或不知道还有那么一套方法,就用老的那一套来做。鞋子批发档口的生意就是这样兴起的。等到发展成大品牌,档口销售已经行不通的时候,就开始了所谓自行开"订货会"的阶段。那些大品牌开始时用此种方式把鞋子发送到全国的经销零售店,似乎也还行的通,但愈来发现愈困难。而一些小品牌因为此种方式,开销太大,早早就垮台了。如今因为此种销售方式还在苦撑的,大多数都是以外销贴补内销的方式在维持。


{page_break}


  个别鞋生产商或品牌商可能永远都无法了解,为什么这项行之有年、大家都在做的"订货会"会发生问题?此种方式的销售有几个致命伤,容我在此描述一下:


  1.不管任何一个品牌,也不管该品牌的开发部门多庞大,在流行趋势的捕捉上,都是少数人的决定和看法。这和真正销售时,消费大众所感受到的流行趋势比较,可能有巨大的差异。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办法,现今大多数的鞋商都采取保守的做法,第一次铺货时,单一鞋款先少量上架,在发现畅销鞋款时,才在火速的时间里补上大数量。某些品牌还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补到货,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此一方式造成的伤害极大。一来匆匆补货,表面上解决了问题,实际上无形的代价极高,质量无法保障;二来因为违背大多数供应方鞋厂的利益,造成贴牌工厂无法长期配合而求去的反效果。如果是由自己的生产线补货,则一样会造成员工的疲乏而怠工或辞工。


  2.在内部"订货会"中,来自全国销售点的店长、代理商、加盟商再怎么有眼光,选来选去还是总部那些开发部设计师做出来的款式。生产后送到零售点的款式,和当时正要开始流行的款式背道而行的机会颇高。因为每个品牌都是单独闭门作业,上市的时间也都大致相同,每个人犯错的机会都很高,此时如果来不及修正补货,留下大量库存的机会就相对大起来了。


  3.每个品牌一年两次,或者四次的订货会开销非常大,劳民伤财,当然会反应到售价上,造成竞争力降低、库存增加的风险。


  上述的分析,旨在说明一点:中国内销市场的主要玩家们所采用的营销手法是落伍的、错误的、失败率极高的旧式营销法。先进国家几十年前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早就舍弃了。


  现在先进国家已普遍采用的营销方法,就是参加鞋展。美国拉斯韦加斯一年两度的鞋展,纽约一年四次的鞋展,就可以搞定一年23亿双鞋类销售的大部分。如果在中国举办少数成功的鞋展,绝对可以取代目前所有品牌合起来一年数百次,甚至上千次的"订货会"。


{page_break}


  现在从反面来看,到底一场公开的鞋展,会带给所有品牌商或贴牌工厂哪些好处呢:


  1.节省大量的经费及时间。


  不管从谁的角度来看,都是这样。一个品牌可以一次性展示新产品给自己的店员、各地代理商、全国的零售商、百货商场的展业人员,包含"对手"的客户看,然后快速、一次性把当季的产品分配出去。


  一家工厂可以一次性的展示自身鞋子强项给品牌商、零售商、百货商场看,其中包含无数的新客户,可以从其中找到最理想的买主。


  零售点来的店长、加盟店老板及店长、百货商场的展业人员,可以一次性看到所有的品牌商及供货商所展出的新款式,节省了非常多的时间及金钱。本来无法安排行程看数不清的供货商,现在可以一次看到,应是每一个买家的梦想,也是无形中鼓励他们来参观鞋展的契机。


  2.真正看到当季的流行时尚趋势。


  个别供货商或品牌商所举办的所谓"订货会"只能提供给买家个别的预测,判断错误的机率很大。开放式的、全体一起参加的展会中,可以相当精准的看出当季的流行趋向,降低误判,增进销售比例,最终降低库存,造成获利。


  我每次和人谈到鞋展的问题,对方都会向我质问:大陆抄袭之风太盛,如果我们把最新的款式在鞋展中展示出来,马上就会被抄袭,千辛万苦开发出来的新款不就泡汤了?


  运动鞋王牌耐克(Nike)开发非常尖端,被抄袭的程度更是厉害,但是从来没问过这个问题,新款新鞋还是照拿到展览会场卖。


  全世界每年制造出来的新产品,不知有几千种、几万种,每年各地举办的新产品展销会、发布会不知凡几,只有在中国的制鞋工业圈内会有人问这个问题,而且显露出忧心忡忡。有些大品牌谈到这个问题时,更是振振有词,令人啼笑皆非!这也就是目前在中国,为什么个别的"订货会"仍然大行其道,为什么一个真正的鞋展不能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很简单:公开的、集体式的展览,其优点大大超过上述这些人脑中的顾虑。


  何况,如果某大品牌真的有非常特殊的流行样式或设计要推出,不愿公开,尽可藏起来,拿到展场附近的酒店另外辟房展出,只邀请少数的客户前往洽谈即可。这种方式在世界各大鞋展场中,行之有素,毫不稀奇。纽约的FFANY鞋展更干脆,大都是分开展览,只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城市展览,至于地点,展商自行决定,在自家办公室也好,在主办单位统一承包的酒店套房也好,悉听尊便,客户原则上也是自己邀请。当然,这种形式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达到保护产品的私密性,但是其整体效果也是要打折扣的。从买家的立场看来,虽在同一城市,还是要四处奔跑,而卖方也因为是"闭门秀"的关系,等于是放弃了找新客户的机会。


  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既然鞋展在中国那么有用、需求性那么高,为什么过去尝试过在珠三角地区办鞋展的人都办不成?其中还包含在2010年前,号称全世界最大鞋展主办展览商德国杜塞道夫的GDS,和香港雅式展览公司,在东莞连续联合举办了多年的鞋展,在今年终究还是以失败收场的故事。


  GDS在中国办鞋展铩羽而归的故事,牵涉到很多因素,绝对不是能不能在中国办鞋展的问题,而是一个个别错误的案例,我们将在Peditimes.com的另一篇报导中详细分析。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