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圣弗莱”携手“路虎俱乐部”成功穿越罗布泊

“圣弗莱”携手“路虎俱乐部”成功穿越罗布泊

从4月30日到5月4日的5天时间内,圣弗莱路虎俱乐部“探索罗布泊 拯救野骆驼 ”公益探险队从罗布泊东岸一直穿到罗布泊西岸,终于在5月7日晚10时左右,安全抵达若羌县,从荒芜回到繁华城市。一起看看吧!

  野生骆驼保护区、罗布泊湖心、彭加木墓地、土垠遗址、龙城雅丹、大峡谷、红柳沟、若羌……从4月30日到5月4日的5天时间内,圣弗莱路虎俱乐部“探索罗布泊 拯救野骆驼 ”公益探险队从罗布泊东岸一直穿到罗布泊西岸,北岸军事行动,经过600多公里的颠簸、40多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在5月7日晚10时左右,安全抵达若羌县,从荒芜回到繁华城市。



  第一站:捐助野骆驼保护站


  从敦煌出发进入罗布泊荒原,需要经过两个主要的保护区检查站。第一个是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含了玉门关与龙城雅丹两个景区。由于本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拯救罗布泊 拯救野骆驼”,所以没有在这个区域做过多的停留。顺沿龙城雅丹地质公园的柏油路走到尽头,迎面而来的就是无尽的沙漠。车队下道之后,来到进入无人区之前的最后一个人工建筑——罗布泊野骆驼保护站。


  在这里,罗管局工作人员常年驻守在这里,保护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罗布泊野骆驼。


  圣弗莱路虎俱乐部“拯救罗布泊 拯救野骆驼”公益探险全体队员在参观保护站之后,为罗布泊管理局工作人员的执着和热情深深感动,纷纷慷慨解囊,为野生骆驼保护站捐助了物资和现金。


  事实上,为了更能贴合公益环保主题,特别是肩负着保护拯救野骆驼的社会责任,圣弗莱携手路虎俱乐部特意对探索路线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获得环保区许可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探索活动,甚至多次调整路线,避免直接进入野骆驼集中生存环境。


  第一天的行程目的地是自流井,这是罗布泊荒原中仅剩的两三个淡水资源之一。为了尽最大努力避免对野骆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滋扰,车队选择绕行黑山口矿区,并且在距离自流井5公里以外的八一泉露营。


  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库姆塔格沙漠,是野骆驼重要的栖息地。野骆驼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动物,它隔着数公里就能闻到人的气味并远远地逃遁迁徙,继而再不会轻易来到有人停留过的地方。 “更让人不安的是,大量游客的到来,让世界濒危物种野骆驼受到了惊吓,它们终日四处迁徙,寻找着新的最佳栖息地。” 罗布泊野生骆驼保护区相关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


  第二站:告别湖心前清理垃圾


  罗布泊湖心对于任何一名穿越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就像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1997年底,一位工程师根据地图的经纬度测量,得来了湖心地点,虽然没有人考证,但也成为一大景观。1997年标志点只埋下了一个空汽油桶,而现在湖心处已增加了数个石墓碑。站在湖心处,记者看到,这一带全都是茫茫的戈壁,举目四望,天空不留一点缝隙地遮盖着大地;地面上盐花闪闪,宛如初雪,即便从四周天际也找不出丝毫不同。


  由于此地的重要性,因此许多来此探险的人都喜欢在湖心处安营扎寨,时间一长,湖心处也留下了许多的垃圾,如玻璃瓶子和一些生活日用品的外包装等物,虽然罗布泊地区风沙很大,但这些垃圾由于都被人为地“藏”到盐碱地壳的缝隙中,因此很难被风沙刮走。5月2日早,在圣弗莱路虎俱乐部“探索罗布泊 拯救野骆驼 ”公益探险队队长李辛的带领下,对此处的垃圾进行了清理。“这里是一个纯洁的地方,不应该存在着这么多的垃圾。希望以后来此地的探险队能够自觉地维护罗布泊地区内纯净的自然环境。”李辛说。


  圣弗莱相关负责人表示,广袤荒野,追寻最真自我,献力环保公益,探秘神奇楼兰,这是圣弗莱发起本次“走出去”的活动初衷,这才有了与路虎俱乐部携手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启动“探索罗布泊,拯救野骆驼”公益环保行动,业内人士认为,圣弗莱携手路虎俱乐部率先将陆地探险、环境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完美结合,切实践行圣弗莱都市户外“走出去”的公益环保精神,为构筑美好明天贡献力量。


  第三站:途经彭加木墓地


  5月2日,车队向自流井方向行进的大约两公里,到达罗管局的瞭望塔,在瞭望塔上远远的观察了自流井。路虎车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得到了深刻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大家在瞭望塔清理了地面上的垃圾,并且自愿放弃前往自流井的机会,避免给附近的野生动物造成惊扰。


  从铁塔返回,再次进入山区,看到很多被遗弃的矿点。因为非法采矿活动对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都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所以罗管局发起了一次清理非法采矿的行动,果断制止了这种行为,下午,圣弗莱路虎俱乐部“探索罗布泊 拯救野骆驼”车队抵达彭加木失踪地纪念碑。在我们到来之前不知已经放了多久的从未开启的白酒、啤酒、罐头、矿泉水和八宝粥,似乎要让这位生前因高温缺水而死的勇士从此不再忍受干渴的煎熬。


  1980年6月17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时失踪。这条消息,成为当时最受人们关注的一条新闻,绝大部分的中国人,正是从这条新闻里,对罗布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神秘神奇、恐怖险恶之地。


  从6月18日开始的两个月,新华社几乎每天都配发与此相关的消息,广播里几乎每天都播报搜寻的结果,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亲自批示派出空军和地面部队配合搜寻。“彭加木,你在哪里?”这句话被广播里一次又一次地引用。


  在新疆阿鲁科尔沁旗广播站,年轻的广播员唐守业把这篇报道贴到了墙上,和千万的听众一起暗自祈祷:彭加木,祝福您千万顺利地走出疏勒河故道,发现水源地,找到食物吃,给全国人民一个惊喜!当时,有许多人响应广播的号召,在内心里暗自作了这样的祈祷。


  而如今,大家终于来到彭加木的遇难地后才发现,年轻时候的良好祝愿,在现实面前是多么的幼稚。罗布泊确实当得起他年轻时候假象中的那八个字:神秘神奇、恐怖险恶,但完全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带病的老人,要真能在没有任何储备的条件下走出疏勒河谷,那简直就是奇迹。”


  


  第四站:绝美龙城雅丹


  与此前探险队出发时的首个目的地魔鬼城雅丹不同的是,龙城雅丹的地貌都比较小,但是也是突兀林立、变幻无穷、神秘莫测,令人叹为止观。龙城的位置在罗布泊荒原的北端,踞库鲁塔格上和孔雀河不远,从其雅丹地貌的纵向主轴来看,与当地洪水沟流水方向保持一致,说明它的形成与洪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风沙的作用,就造成了其雅丹地貌不同的外表模样。


  而对于此地的龙城,曾经有一个非常优美的故事,最早记载的是北魏郦道元编写的《水经注·河水篇》中,原文是:“河水又东注于(三点水加个“幼”字,请造下)泽,即经所谓蒲昌海也。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龙城,故姜赖之虚,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荡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晨发西门,幕达东门,(造字,三点水加“会”字)其崖岸,余溜风吹,稍成龙形,西南向海,因名龙城。”这个故事说的是,在罗布泊的东南,曾经有一个名叫姜赖的国家,是西域的一个大国,由于湖水的泛滥,给这个国家造成了灭顶之灾。现存的城基表明,这座城市曾经很大,从西至东,要走整整一天。由于河水的盈蚀,再加上风的吹蚀,形成了一行行如龙状的地形,所以后人将这里称之为“龙城”。这些也是历史对龙城雅丹的记载。


  站在龙城的雅丹地貌上,看着远去的罗布泊湖区,许多探险队员不由得欢呼起来。


  第五站:穿越罗布泊大峡谷


  关于罗布泊大峡谷,有一种说法是国外的地理学家在追寻野骆驼时偶然发现,还有一种说法是曾经60多次穿越罗布泊的“罗布泊第一导”吴仕广在1997年探险的时候发现的。大峡谷的上方源头就是阿尔金山。以前,山上的积雪融化以及下雨后洪水爆发,水就会顺着这条沟流下来,久而久之便在沙石地上冲刷出了两边十七八米高,连绵六十多公里长的“鸿沟”,就形成了今天的大峡谷。


  这条峡谷在最近几年的探险穿越中才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之前只是国外探险家有过只言片语的简单记载,想要到达大峡谷也绝非易事。多亏领队熟知路线,否则在迷宫一样的地貌中很难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此后,地况也变得十分复杂,颠簸而坚硬异常的盐壳路是对车辆性能的充分考验。特别是卫士开在上面,就像是外力要给拆散一样。坐在车里的人,更是颠的要翻江倒海一般。差不多30公里的,车队足足走了3个小时!真是“路漫漫兮长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经过了这条迄今为止遇到过的最痛苦的路,接踵而来是松软长绵的沙漠,经验稍差的队员开始频频陷车,工作组在这个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体验中心资深教官郝鹏,手把手的教会大家怎样在各种陷车的情况下正确使用救援设备进行最有效的救援,在罗布泊处理陷车情况下,往往会遭遇恶劣天气,中午地表温度上升到三十多度,圣弗莱冲锋衣正是在恶劣天气下发挥了防风透气的功效,给大家带来了舒适安全的穿着体验,哪怕招来一身沙土也一样笑颜相对。“幸亏我们的登山鞋底够厚,否则穿着一般的薄底鞋踩在沙子上会觉得烫脚。”参加活动队员的刘大伟对于本次活动装备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六站:穿过狭缝 顺利抵达若羌


  沿既定路线一路向西,所有车辙和航迹都一股脑的消失在一片巨大的干涸的湖盆中。这里已经是罗布泊湖水最后消失的地方附近,也就是最接近罗布泊湖底的位置。这里完全没有前人的足迹,眼前是180度角的平原,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去,但哪怕误差是毫厘之间,车队会绕更多弯路,甚至失去方向。


  为了方便为大家寻找前进的合适路径,车队变化队形,采用高大的曼卡居高临下为其探路,这样车队在湖盆中经过半天的迂回前进,午后,一条更加壮观的峡谷出现在前方,离开无人区的路径就藏在这条峡谷的深处,这是一条仅比车身宽几十公分的山体缝隙,车辆的反光镜几乎是贴着岩壁,在领队教练车的指挥下,车队才慢慢的开出了这个“一线天”,顺利通过障碍。


  在峡谷中穿行不久,一条隐蔽的小土道出现在河床一侧。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人工建筑的痕迹了,哪怕是这样简陋的一条小小的路径,也在车队中激起涟漪。顺着路径走,人类活动的迹象越来越多,再通过一片恍若外星世界的地貌之后,车队终于开上平直的315国道,脱离了无人区的险境!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