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事实上,汇率频繁波动、经营成本上涨、贸易摩擦加剧以及市场复苏乏力等等,已经成为困扰中小微外贸企业生存的难题。
困境1:汇率走势难料
“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对大型外贸企业的经营构成了不小的冲击。”刚从“广交会”上回来的银翔参展团负责人何伟表示,由于市场前景不好判断,因此,在与客商洽谈订单的时候,他们宁愿多花点时间和精力“纠缠”在汇率上。“在洽谈中,我们会和客户协商一致,共同分担汇率风险。”比如,在签订合同时,约定订单价格按实时汇率结算;或者直接在合同中附加相关汇率条款,在供货期内当汇率变动达到某个幅度时,重新进行计价调整,总货款多退少补。
困境2:经营成本走高
在调查中,不少企业“吐槽”,由于经营成本走高,产品价格优势减弱,对客户吸引力减小,这在我市丝绸、汽摩、肠衣等传统出口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从事丝绸出口的祥飞集团总经理周永忠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谈到,“我们主要的竞争对手是乌兹别克斯坦企业,该国人力成本足足比我们低50%以上。”周永忠表示,由于纺织服装产业“门槛”不高,除了产地资源,价格就成为“搏击”利器。因此,近两年来,外资服装企业纷纷撤离中国。
困境3:贸易摩擦频发
近一两年来,贸易摩擦让不少渝企无奈“躺着中枪”。根据市外经贸委的统计,我市的机电、轻工、纺织、金属矿产、农产品等传统产业首当其冲,仅2012年就遭遇贸易摩擦10起,涉案金额高达10亿美元。
例如,2012年,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陶瓷厨餐具进行反倾销调查,涉及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金额高达7.1亿美元。受到该事件的影响,我市锦晖陶瓷公司和利特高新技术公司不得不“憾别”欧盟市场。
困境4:市场需求低迷
上月,近200家渝企赴粤参加第115届广交会。“从广交会上与客户的接洽来看,客户所在市场的消费欲望还未完全复苏,行情不温不火。”重庆欧勒精细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仁权告诉商报记者,因此,公司打算在欧洲、南美洲等市场成立海外办公室,掌握第一手信息,从而调整市场策略。
在本月刚刚落下帷幕的第115届广交会上,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刘建军也公开谈到,采购商人数与成交量均出现微降,这反映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尤其欧美传统市场复苏乏力,新兴市场需求又持续疲软。
观点:困境中有所作为 产品必须“牛气”
内外交困之下,重庆中小微外贸企业如何渡过难关?
重庆交通大学国际贸易系主任谢水清表示,加大制造业出口是发挥出口支撑作用的重点所在,这一类产业的附加值比较高,对出口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比较大。另外,如汽摩、轻工等领域应成外贸转型升级的方向。
但转型升级非一日之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制约和影响外贸增长的国内外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企业最终摆脱困局必须依靠转变方式,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在全球贸易量萎缩、贸易保护手段层出不穷的境况下,寻找新的增长点。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