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北京师范大学暨艺术传媒学院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暨艺术传媒学院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七五”、“八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又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校本部(北太平庄校区)占地面积1048亩,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全日制在校生约23800人,其中:本科生约9200人、研究生约12800人、长期留学生约1800人。现设1个学部、23个学院、2个系、37 个研究院。馆藏文献420余万册,数字资源量约30600GB,其中电子图书约1580GB。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6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5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8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5个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现有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第三轮)结果,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史、地理学、生态学5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系统科学3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二,共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前五,17个一级学科排名前十,24个一级学科排名前二十。在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的2013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我校排名第252位,在大陆地区高校中排名第8位。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其中联合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北京市工程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16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丰富,是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学校同时拥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现有校本部教职工近33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2100人,具有高级职称、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海外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居于中国高校前位。现有两院院士9人、双聘院士12人,荣誉教授2人、资深教授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6人、讲座教授3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4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15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6人和新世纪人才171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人,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和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群体3个。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5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学校先后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加拿大道森学院和舍布鲁克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大学合作建立了7所孔子学院。长短期留学生来自100个国家和地区,秋季在学长期留学生近1800人,其中学历生占74%。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学校将贯彻"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升质量"的工作方针,牢牢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开放发展,通过实施质量立校工程、人才强校工程、学科提升工程、国际化建设工程、制度创新工程、条件保障工程、党建创新工程等重大工程,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page_break}

 


艺术与传媒学院简介


  学院设有七个系:影视传媒系、音乐系、美术与设计系、舞蹈系、书法系、艺术学系、数字媒体系。下设7个本科专业:影视学专业、音乐学专业、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专业、舞蹈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书法学专业。艺术学系主要培养研究生。学院设有数字媒体研究所、科学与艺术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所、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中国书法研究中心、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影视创作与制作中心、启功书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学院积极推进“从游”式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培养艺术创作与研究能力并重、人文与艺术素养深厚、具有国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高级专门人才。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581人,硕士生275人,博士生65人。


  学院开展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的“从游 ”式学习创造条件。其中已成功连续举办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目前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唯一的大学生电影节,是华语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大学生中具有强大号召力。北京大学生音乐节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艺术与传媒学院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综合性和研究型学科平台,形成了多学科艺术与传媒教育体系,是中国大学中首批具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是国家首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招生培养试点单位,也是覆盖全部8个艺术门类、拥有最多博士点(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艺术学)和硕士点(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舞蹈学)的艺术学科。在2004年教育部进行的迄今唯一一次全国艺术学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4名。电影学先后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学院设有国家首批“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也是教育部新近批准设立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个性化、体验性和实践性教学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影视传媒系简介


  影视传媒系是艺术与传媒结合的综合性专业系,也是中国内地综合性重点大学中最早单列设立影视教育的院系,影视学科创建于1992年,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整体实力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影视学专业于2008年被国家认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影视传媒系拥有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曾经拥有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和第二个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并同时拥有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三个硕士点,是艺术硕士首批试点招生单位。


  在艺术学科升格门类后,首批获得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资格与戏剧影视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戏剧影视学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影视传媒系现有《中国电影史》、《电视学概论》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教授于丹和周星均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周星教授为马克思主义社科重点工程首席专家。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的国内大学研究生专业排名中,影视学科连续排名前列。


  影视传媒系学科享有盛誉,现有在职中包括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有教育部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戏剧影视广播专业教指委主任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与教育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课题30余项,横向课题等课题百余项,出版著作90余部。


  影视传媒系借鉴世界各国影视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立足中国艺术教育实际,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高层次从事影视艺术教学、创作、研究、管理、策划等专门人才。影视专业发起并已连续主办了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境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并获得业界和学界的高度认同。影视专业组织拍摄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影视剧大奖;培养了大批成绩斐然的影视创作人才、管理人才和教育人才。


  影视传媒系现有在校本科生120余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50余人,艺术硕士115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其中留学生10人。师生作品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韩国釜山国际儿童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平遥国际摄影展、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四川国际电视节、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等各类影展,并多次获得大奖。


音乐系系史介绍


  音乐学科历史悠久有近百年传统,以培养高层次的从事音乐教学、表演、理论,音乐编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最早可追溯到1915年的音乐讲习班和20年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增设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音乐体育专修科。20世纪20年代萧友梅、杨仲子、赵元任、刘天华、李抱忱等在此任教。30年代后,陆续有老志诚、江文也、沈湘、贺绿汀、洪深、钱仁康、张肖虎、蒋风之、张洪岛等在此执教。外籍教师有赫尔瓦特(俄国)、库普克(德国)、法嘎斯(匈牙利)、井上直二(日本)等。1983年由张肖虎主持重建艺术系中设音乐教育专业。恢复专业招生以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巧相结合、综合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理论相结合的特点。


  近年来,音乐系凭借北京师范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众学科背景,为学生“一专多能”,建立多元化理念,跨学科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音乐系师资队伍中教授占三分之一,博士及博士在读的教师占三分之一,均来自国际、国内知名音乐艺术院校。殷承宗、于润洋和王耀华等及多位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东方歌舞团等单位的著名学者和表演艺术家担任本系的客座、兼职教授。本科招生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主,涵盖了钢琴、声乐、器乐等方向。研究生招收音乐学和学科教学论的专业硕士、全日制艺术硕士,以及在学科教学论中招收音乐教育学科博士生。在北师大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中拥有招收音乐学博士后资格。建有音像室、MIDI实验室、音乐艺术演出团、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影视音乐理论研究中心。


  主干课程有中外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计算机音乐、音乐表演教育(钢琴、声乐、器乐)等专业课程,有合唱、室内乐等公共选修课程,所含学分包括艺术实践、舞台艺术实践、个人音乐会与毕业音乐会等。


  目前,音乐系科研和教学实力位居全国音乐舞蹈学科排名的第四位。教学成果显著,从2004年起连续三届获得国家教育部举办的“珠江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比赛钢琴演奏第一名、2010年起连续两届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神舟唱响”高校声乐展演比赛金奖和银奖等奖项、文化部主办的文华艺术院校2008第三届琵琶青年组金奖和2012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文华艺术院校演奏奖。


舞蹈系


  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成立于2000年,其地理位置占据中国首都之地缘优势,依托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畅达的文化网络,充分利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艺术学科在全国的中心地位,在中国舞蹈教学和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前列地位。近7年在全国舞蹈学本科排名中始终处在前3名并多次名列第一。目前舞蹈学科前设有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及舞蹈史论六个方向,能够独立培养本科、硕士、艺术硕士等舞蹈专业人才,并且先后有大量节目在国内外舞蹈大赛中荣获各种奖项。


  舞蹈系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文化艺术教育的综合背景,建立了“开放式教学理念”引导下的现代舞蹈教育科研体系,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方式,注重专业文化教育与专业技巧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表演、教学、编导、管理“四位一体”式的高级舞蹈创意人才。舞蹈系近年不断开拓国际联系,邀请国内外著名舞蹈家来系讲座、开展学术交流。近年舞蹈系学生多次代表国家出访意大利、俄罗斯、北欧诸国文化交流。学科拥有多位著名的舞蹈编导和青年舞蹈家,编舞作品《海子》《小宇宙》在国家大剧院等重要舞台演出获得好评。舞蹈系将培养专业技能扎实、文化基础深厚并具有创编能力作为目标,使学生具备从事舞蹈艺术实践、舞蹈演出市场管理、舞蹈教育和理论研究的知识与能力,可以在各级文化单位、大专院校、以及艺术机构,从事舞蹈教学、创作、研究、策划、管理等工作。是中国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舞蹈系在艺术学一级学科点培养了多届舞蹈方向博士,招收舞蹈学和舞蹈专业艺术硕士。{page_break}


艺术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学科专家对于普泛性学术理论研究取得突出成就。从1995年起,我国设立二级学科艺术学以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就一直持续不断推动学科发展,是全国第一批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单位,并成功地于2008年申报二级学科艺术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现该学科以随着艺术学升格为门类而设立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2011年成果获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且获准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在2012年又获得第一批艺术学理论博士后流动站。艺术学系成立于2007年,负责全院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艺术概论、艺术学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公共平台课程,以及相关的艺术学理论课程建设,并且在研究生层次以上开设有“艺术史论”、“艺术鉴赏与批评”、“艺术文化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研究方法”等课程。目前艺术学系不设本科专业,在硕士研究生以上培养学生。


  艺术学负责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相关研究建设,学科带头人为担任两届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两届教育部专业艺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的周星教授,并邀请院外知名学者董晓萍等加盟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承担着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联络众多专家和博士点招生等任务。学科专职的副教授1名,讲师3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在有较为综合的学科背景下,有利于在更大地平台上建设复合型学科。


  本学科注重艺术理论基础科研研究,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凝聚一批专家学者,集中力量攻关,力求对文化软实力研究有重大突破。本系还承担全校、全院平台的“985工程”、“211工程”等方面的课题。本系每年出版有《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艺术学系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


美术与设计系


  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具有近百年的美术教育历史,其前身为设立于1915年的手工图画科,是中国美术教育最早的起点之一。以北京师范大学悠久雄厚的文史哲大文科为依托,具有多学科支持交融的优势,文化与专业技巧并重、理论与实践兼修,注重文化修养、拓展专业技能,是北师大美术设计学科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美术与设计系拥有美术学一级硕士学科点,在历年的中国大学美术学排行中名列前茅。同时在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中招收艺术学博士,并招收艺术学博士后。美术与设计学设有美术学专业和设计学专业。


  一、美术学专业。从事美术教育研究和培养高层次美术专业创作人才方面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该专业以培养文化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美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优秀生源,为国家企事业单位、各级学校和艺术机构、创意设计团队提供能从事美术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特点是精英培养模式,小班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专业教学中贯彻“从游式教学”。主干课程有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造型基础、中国画、油画、美术教育学、创作实践、专业考察、新媒体艺术等。


  二、设计学专业。该专业以培养文化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综合型艺术创意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设计艺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小班教学精英培养模式,重视个性化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实践环节在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提升学生实际操作和创意能力。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优秀生源,为国家企事业单位、各级学校和艺术机构、设计团队提供能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创意、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有设计概论、中外设计史、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草图、创意与表现、软件基础、字体设计、书籍设计、信息图形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


书法系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享誉海内外的百年老校,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书法学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在书法研究和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北京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书法教育传统。早在辅仁大学(后来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时期,启功先生就为师生作过多次演讲和辅导,沈尹默先生也在校内开设书法课,并编有书法教材。20世纪60年代,启功先生在北师大为学生讲授书法课,同时为留学生开设书法讲座。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书法课成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在中文系则定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先后由启功先生和秦永龙先生担任这门课的主讲。1985年,启功先生主编的大学书法教材《书法概论》及《书法教学参考资料》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87年受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书法教育第一期讲习班,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书法教师和创作骨干。


  在启功先生的关怀下,北师大于1999年正式开办美术学书法专业方向,专业主任为秦永龙教授。2007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正式成立书法系,第一任系主任为秦永龙教授(已退休)。全系现有在岗教师5名,分别为倪文东教授、李洪智副教授、邓宝剑副教授(现任系主任)、虞晓勇副教授、查律博士等。


  书法专业方向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还在艺术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并在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北师大书法学科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各层次兼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专业课程有书法概论、书法史、古代书论选读、篆书概论、篆书技法、楷书概论、楷书技法、隶书概论、隶书技法、行书概论、行书技法、草书概论、草书技法、篆刻学、汉字学、文艺美学等。


  北师大书法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富于探索精神的本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审美趣味、思考能力。学生除了学习书法领域的各类课程,还接受汉语文字学、文艺理论诸学科的学术训练。在书法教学中,书艺与书学并重,相互促发。学生一方面受到系统的技巧训练,另一方面,系统学习书法史、书法理论等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书法研究能力。


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专业是国内最早培养数字传媒专业化人才的艺术学科之一,致力于培养掌握数字媒体基本理论和前沿应用,在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数码设计、交互式媒体等创意产业方面具有专长的艺术人才。


  数字媒体系经过十年的发展,从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出版、教学方法、科研开发、培养环境和实践条件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已经培养出一大批在国内外专业舞台崭露头角的精英人才,他们在美国、加拿大、欧洲、韩国、日本等世界各发达国家,无论是深造还是就业,都显示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进入到世界一流学府和全球百强企业;毕业生在国内的去向也表现出巨大的优势,近年保研学生几乎全部进入北大、清华和人大、北师大等985大学就读,选择就业的学生全部在重要岗位上。近几年专业发展层次丰富,在本科、硕士、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和高级进修教师培养上完备设立。


  数字媒体本科专业主要为四个专业方向社会急需的顶层设计层次提供人才储备,分别是:1、交互媒体方向;2、影视后期与特效方向;3、游戏设计方向,4、动画设计方向。本专业本着开放式和国际化理念,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根本,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天赋兴趣,强调个性化培育和社会适应能力,采取宽口径重实践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毕业生。专业学生创立的“蛋蛋网”蜚声校园,导演的专题片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出国读研考进世界排行榜前十强的一流名校,求职应征成为世界著名企业和媒体的抢手人才,艺术创造活跃在纽约巴黎主流社会。每年有三成优秀考生以600多分的高考文化课成绩被录取,体现出业界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和良好的口碑。


  数字媒体师资队伍是一支朝气蓬勃的专业梯队,他们来自美国纽约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多具有博士学历和海外经历。学科带头人肖永亮教授在美国留学和工作近20年,曾就职于美国新闻集团福克斯影视集团和纽约大学,参与制作过多部获奥斯卡提名和获奖的作品。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