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北街道的浙江必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有一条长达32米的全自动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上,有4名特殊的工人——机器人。
“机器换人”,就是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现减员增效。温岭市的低成本优势已经不再,而资本、人才等要素仍需一定积累期,“机器换人”,正是当前中小企业易学易用、见效较快的升级捷径。
思考:如何减少用人?
不少温岭的企业家都对“1·14”火灾记忆犹新,浙江必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文新也对此深有感触。“企业的安全生产刻不容缓,当时就在思考,如何创造更安全的环境?如果把人减少,用机器人取而代之,那么,不仅安全有保障,企业的效益也会更好。”袁文新分析说,目前,公司还为员工提供宿舍、食堂等,员工越多,宿舍管理员、食堂服务人员也会更多,这也给企业的安全管理加大了难度。
几年前,袁文新在一次展会上看到了一条全自动生产线,这条生产线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加工产品,这让他触动很大。“要是我们的企业也能用上这样的生产线就好了。”袁文新想。
于是,如何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减少人工投入的想法,在袁文新心里扎下了根。“1·14”火灾发生后,袁文新的这个想法愈加坚定。“今年3月,我跟市领导和相关部门到广州考察,他们使用的先进生产线,跟我前几年在展会上看到的差不多,于是,我就想把这条生产线引进过来。”
如今,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这条生产线已经引进,再过不久,就能投入生产。
探索:如何复制成功?
如何复制已使用全自动生产线企业的成功经验?这也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大课题。“这条生产线价值500多万元,可以说,投入很大。”袁文新说,为了避免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公司还邀请了这条生产线的研发团队来车间进行实地调试,并为公司的员工进行培训。
“做鞋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要把鞋子打磨好,刷上胶水,这对于工人的健康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利。”这条全自动生产线的软件工程师郝根胜说,在这条生产线上,这些工序全部由机器人完成,“压底对工人的力气要求高,而且稍有不慎就会出安全事故,现在,这些工序全部由机器人完成,不仅提高了效率,准确度和质量也提高了不少。”
收获:“机器换人”换出大效益
一条全自动生产线需要花费500多万元,对于企业来说,这合算吗?“我觉得前期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袁文新说,这条生产线主要用于鞋底和鞋面连接这个环节,原先这个环节需要配备70多名工人,采用这条生产线后,只需要10多名工人就能完成全部工序。“按照每人年薪4万元计算,这条流水线一年就能给企业节约200多万元的人工成本。”根据预估,这台设备将使生产效率提高244%,空间节省率可提升50%~60%。
“用这条生产线生产一双鞋,只需要15分钟;而采用传统制鞋方法的话,需要一个半小时。”这条全自动生产线的工艺工程师包生万说,从时间上说,生产效率提高了不少,但是,生产出来的鞋子更加牢固、耐穿。
记者从市经信局了解到,“机器换人”工作将以制鞋业提升改造为抓手,在城北街道浙江必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开展“机器换人”等试点工作,推进市级重点工业15家制鞋企业转型升级,通过示范引领,让温岭制鞋亮出崭新的形象。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