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关于中国河北辛集和无极制革企业违法排污的报道被媒体大量曝光,事件引起较强反响,各界都十分关注,当地政府已采取果断措施,要求相关企业暂时停产并整顿。国际方面极其关注以上两起事件对于中国皮革业的影响,为此,采访了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
对于最近制革企业出现的违法排污和关停事件,以及皮革走私案件,苏超英表示,2014年被称作中国的改革年,中国正处在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这几起事件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中国政府将建立更加透明的体制,引导产业走向规范、健康、阳光、绿色的发展道路。从宏观层面来看,针对制革业的发展,各方面的政策法规将会越来越严格,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并将不断强化政策法规的实施和落实。
苏超英认为,这对产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意义是非常积极的,因为不管是提高环保要求,提升准入门槛,还是打击走私,严格执法,这些举措从根本上看,正是为了促进产业向更加良性、规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通过以上举措,加快对不合法制革厂的处罚、取缔或改造,使优势资源向规范企业集中,将为优势企业腾出市场空间;同时,政策法规的落实,使得违法成本提高,使市场更加公平有序,使遵守法律、严格治污、阳光纳税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创设更好的外部环境,实现企业的公平竞争。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实施,将环境污染问题纳入刑事案件,加大对污染犯罪的打击力度。环境保护部2013年年底发布了《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0486-2013)(简称《标准》),对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排放限值、监测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已于2014年3月1日实施。
今年6月1日,由工信部发布的《制革行业规范条件》正式实施,它从企业布局、生产规模、工艺技术与装备、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以及监督管理等6方面对制革企业提出了要求,针对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和现有制革企业分别作出了规定。
苏超英表示,这些都是政府从法规、制度的层面对产业进行引导、规范和管理,而从执行的角度,如何把法规和标准落到实处,才是最为严峻的挑战,目前媒体的曝光、政府的行动,实际上正是在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引导下出现的。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