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决定在朋友圈屏蔽另一个人时,会持有两种心情:要么是“应该不会被发现”的鸵鸟态度,要么是“被发现又怎样”的不怕开水烫的态度。不过你是否会继续思考下去,被你屏蔽的人,他们发现了会怎么想?更关键的是,这些想法对你会产生什么影响?
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里,人永远都想知道陌生窗户里的男女在干什么,而这扇窗户背后发生的事情永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那么一点点。
屏蔽领导的请举手
领导在朋友圈搞视觉轰炸,发现被屏蔽把下属骂哭
领导们如果看到《中国青年报》这个民意调查,肯定要哭了:受访的2503人中,除“陌生人”外,“领导”是被屏蔽最多的人,近三成的人已在朋友圈把领导屏蔽了。
Linda一直觉得用“奇葩”不足以形容自己那位热爱朋友圈的上司。虽然从事会计这个理性职业,但领导在朋友圈面前毫无理性可言,一丁点儿事都要发朋友圈,翻开领导的相册,简直就是视觉轰炸。领导还叮嘱Linda要关注她的朋友圈,Linda口头答应着,悄悄将她屏蔽了。
直到这位领导生日当天,部门聚会,她鼓励大家发微信,而后到每位下属朋友圈“点赞”,蓦然发现,自己竟然被好几个人默默屏蔽了,这位领导一气之下拉黑了他们,而直接下属linda甚至被骂哭。这个故事最后有了一个戏剧性的结局:这位领导也有自己的bigboss,她因为在朋友圈吐槽上司忘记屏蔽对方,直接被炒掉了。
与这样的极品故事比,球迷小范的遭遇过程舒爽,结局却更惨烈。为了通宵看世界杯,他跟领导请假谎称自己第二天上午要去医院看病,结果看完球赛后的满足感让他忘乎所以,顺手发了一条朋友圈:“看了一夜球再睡懒觉真舒服。”然后,领导点了个赞,而截止到本报发稿日,小范还没接到领导让他再去上班的通知。
领导怎么看自己被屏蔽?
正面:看中能力,不会纠结,公事公办
负面:微信也是业务工具,有秘密瞒着我
你以为领导不知道你屏蔽他?错!家居企业老板M aggie说,身为领导想不发现自己被屏蔽都难,只要在年会、集体活动时稍微留意,“不过不会因此影响我和员工的工作关系,我们看中的是员工的工作能力。”
在深圳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的A lfred坦言若是两三年前,必然会觉得丢脸,为自己得不到信任患得患失,甚至考虑是否在工作中对他/她再宽松点?但现在完全不会为此忧虑,“审视自己,但绝不降低工作要求,不会为了收获‘信任’而降低标准。”
不过完全没有心理波动是不可能的,年近五十的郝先生在深圳经营一家企业,当发现跟了自己将近十年的市场总监竟然也在朋友圈屏蔽了他,他愕然了。尽管也用上下级之间不需要直接分享生活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但郝先生还有另外的考量,“微信不是一个纯私人社交软件,工作沟通和客户联络功能也占据了大比重,市场总监这么重要的岗位,对我完全屏蔽,难道有什么事不想让我知道?”
专家论屏蔽:
屏蔽领导影响职业发展
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股东高级合伙人曹子祥直指,一旦“屏蔽”被领导发现,或多或少会对职业发展有一定影响,“领导是管理者,但根本上也是人”,尤其是比较感性的人,更容易被这样的事所影响。另外员工在企业所处的位置也会决定这种影响的大小。骨干力量多半不会受影响,但对于处于边缘位置的员工来说,努力一下获取领导的信任,不是件坏事,而开放朋友圈还是对此有裨益的。
屏蔽同事和客户的请举手
实习生屏蔽老师,然后,他就再没有过老师
《甄嬛传》火爆那会儿就有人畅想,如果这后宫有朋友圈这回事,单单是“屏蔽”这一个元素就可以演足50集勾心斗角。现实生活也不比电视剧差,小主换成一名实习生同样可以掀起波澜。
90后男实习生来到公司报到后,虚心有礼貌,和几个负责“带”他的前辈互相加了朋友圈,正当大家兴致勃勃要看看这位小朋友的朋友圈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被他屏蔽了,只有一个例外———公司第一美女,不但不屏蔽,而且实习生同学还很狗腿地在美女朋友圈里点了赞,被屏蔽的老师们纷纷表示,累觉不爱,自此再也没“带”过该实习生。
同事和客户怎么看自己被屏蔽?
同事:被屏蔽后产生心结
客户:觉得对方不坦诚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小乔最近发现被一位关系普通的同事屏蔽,尽管任贤齐老师教育大家: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可小乔发现,自己再面对该同事时,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怎么看他怎么不顺眼,仔细探究,可能是他屏蔽我这件事就意味着看我不顺眼,所以我以眼还眼。”
红酒供应商朱承旭坦言,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如果在对方朋友圈看到一些私人的内容,会在印象中“加分”,觉得此人愿意袒露自己让人信任,而若是被屏蔽,想法则完全相反。
专家论屏蔽:
同事屏蔽因兴趣不合,不必惊讶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军认为屏蔽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每个人对朋友圈的定位有不同,朋友圈承载在实体圈子之上的,否则这些虚拟的朋友圈会逐渐变成死的账户。即便是同事要长久活跃于同一个圈子,也需要是一些同好者,有共同特征的人聚在一块,通过信息的需求产生的圈子,因此如果兴趣不同,屏蔽自然会发生,不必惊讶。
私人生活圈
出来混是要还的……当你屏蔽了别人,你就要做好被别人屏蔽的准备,反之亦然。微信朋友圈是社交关系的延伸,在私人生活范畴这种延伸则会显得更加敏感和微妙。“不看ta的朋友圈”表达了对对方的视觉疲劳或内心反感,而“不让ta看我的朋友圈”的动机则更为强烈,表达着对被屏蔽者有着更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屏蔽亲戚的请举手
表哥过度关心导致表妹因压力太大屏蔽对方
最近一次家庭聚会上,小路的表妹拿着手机玩儿,没过一会其他兄弟姐妹就笑开了,说表妹朋友圈发的漫画好好笑。小路也连忙拿起手机来看,却发现朋友圈没有更新啊。话到了嘴边突然醒悟,硬吞了回去:我是不是被表妹屏蔽了?
小路非常郁闷,工作了两年的他跟刚上大学的表妹同在深圳,对表妹非常照顾,时不时还请她吃饭或出去玩儿,感觉表兄妹两人亲密无间,她怎么会把自己给屏蔽?随后几天他试图忘记这事儿,但每次一看朋友圈,一跟表妹联系,心里就特别堵。终于有一次请表妹吃饭时,他忍不住把这事给捅出来,表妹才很不好意思地道出缘由。
原来,因为小路对表妹非常关心,无论她发什么朋友圈,小路总会或多或少地评论一下,譬如表妹偶尔生个小病在朋友圈“作”一下、打滚求小伙伴关怀,小路都会非常紧张地关心询问。久而久之表妹开始觉得不太自在,在小路的关注下无法放开了吐槽,说点负能量又怕小路担忧,干脆就把小路给屏蔽了。
听完表妹的解释,小路倒是释然了:“越亲近的人越需要彼此有些空间吧。有时对亲人的事情太过紧张,对方就会觉得拘束。毕竟朋友圈带有情绪和虚饰,真有事情一个电话就好。”
屏蔽同学的请举手
白富美微信晒高大上,贫困同学为免受刺激开屏蔽
被不熟悉的朋友屏蔽是正常事,被来往不密的同学屏蔽也能接受,问题是,同在一个屋檐下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你为什么屏蔽我?王雪发现自己被舍友C屏蔽,肺都要气炸了:“整个宿舍她就屏蔽了我一个,我跟她没仇没恨的,平时也不发心灵鸡汤,凭什么屏蔽我?”
疑惑的是,王雪跟宿舍里的人关系一直蛮和谐的,没什么摩擦,而C同学平时对她的态度还像往常一般亲切友好,让她几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感觉太分裂了。”
直到有一次C同学不在宿舍,王雪忍不住咨询其他舍友,舍友D才一语道破:“你知道吗,C家里条件很差,心里多少有些自卑,你这白富美虽然不刷屏,但每次发照片总是特别高大上,不是在国外旅游就是在买包包,叫C怎么受得了。”
王雪这才明白,同学既是朋友又不完全是“朋友”,因成长环境不同,很多自己习以为常的事情别人未必能接受。日常生活不动声色躲避的尴尬,朋友圈却必须通过屏蔽来实现。
屏蔽好友的请举手
被好友屏蔽,注册陌生号加她看是否说自己坏话
“烦烦烦,连我都屏蔽,算什么好友,我们之前的关系定位太不准了。”陈莉最近发现好友A小姐的朋友圈很多没更新了,点进“个人相册”一看,啥图片都没有只剩一条黑线:自己被屏蔽了。
她不愿意自讨无趣地质问A小姐,思来想去,可能是最近A小姐介绍了另一个姐妹B跟她认识,陈莉跟B玩得比较好,常在朋友圈互相点赞、评论,A小姐大概心生酸意,不爽就把她屏蔽了。
“这也太小心眼了,我决定无视她。”话虽如此,陈莉后来又注册了另一个微信号,假装陌生人加了A小姐,时不时关注她的更新。“看她有没有说我的坏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当你是好友,你却关闭了朋友圈。
专家论屏蔽:
微信仍是传统交往方式的投射,被屏蔽意味对方的不认可
“微信朋友圈只是传统的交往方式投射到新技术的一种形式,人和人交往的原则并没有变化。”中山大学教授冯原说,“屏蔽”变成一种信号,实际上直接关联的是“别人的认可”,“别人的认可”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最首要规则,朋友圈开放被解读成“认可”,屏蔽则反之,新技术只是给了这种情绪一种表达方式。
冯原认为现在的“屏蔽”功能也许会让人感到不安,也会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出现新的功能和软件解决这一问题,而尽可能少刺激到别人。
朋友圈分组方法论:
1.当你选择了要分享的照片,在分享前一步,就是你输入“这一刻的想法”时,倒数第二行有一项叫做“可见范围”,点击进去可以看到不同的组别。
2.如果你从未分过组,左下角有一项叫做“编辑我的分组”,再点进去之后最下面一行就是“新建”操作,点击按钮后你可以选择不同的联系人加入这个新建的组别里,确认后便可以给这个组别命名。
3.以后你发布朋友圈选择这个组别,便只有这个组别的人可以看到你的这条朋友圈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