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了产品竞争、形象竞争之后,近年来,服装品牌的竞争开始升级到终端卖场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品牌已经意识到,卖场能在给消费者带来体验的同时,有效地扩大商家的利润。如今,消费者购物一般都会把卖场体验添加到购买行为中。良好的卖场氛围无疑会增加消费者购买的决心;反之,则会使其削弱。终端卖场就像一面镜子,各个核心环节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在终端卖场中体现出来。今后,服装品牌对终端卖场争夺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谁控制了终端,谁就控制了市场。
过去人们对品牌的理解就是品质加牌子。所以,在品牌运营中热衷于请影视明星作形象代言人。影视明星纷纷陆续登场,成为各类服装的代言人。这种方式在一段时期内,很大程度地帮助品牌迅速提升了知名度。即便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服装品牌热衷于此道。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消费者已经渐渐摆脱了盲目效仿名人的阶段,他们对服装品牌的选择更加自主。
那些寄望再凭借诸如聘请代言人实现一炮打响的品牌运作方式失去了往日的效力。于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品牌运营模式,而通过对国外众多知名品牌运作的调查研究表明,个性化才是服装品牌立足市场的根本。服装品牌的个性化不仅仅是指产品的风格,同时也包括卖场风格、品牌形象等各个方面。只有产品风格、卖场风格以及品牌形象一致时,品牌的性格才显露出来。而对于卖场风格的重视,恰恰是近几年品牌服装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
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CIS由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部分构成。而服装卖场是视觉识别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产品、形象的最直接展示。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通过卖场终端来树立品牌形象,这一便捷的宣传推广形式,让具有特色的店面设计浮出水面。这些都构成了他们各自的卖场特色,也在无意识地向消费者传达着品牌个性。应该说,卖场之于服装,不仅仅是销售的场所,更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卖场的设计风格、道具、灯光等等都烘托出服装的品质,提高了服装的附加值。
其中人才是软件部分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卖场是战场,产品是武器,销售人员是战士。”许多企业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具有战斗力的店铺是品牌的生命线,而店铺的员工则是保持战斗力的源泉。要让每位员工都明确地感觉到这样三个问题:我是谁(起点)?我们能为公司做些什么?我在公司的未来会怎样(目标)?而企业也同时要让每一位员工无论是导购、店长还是管理人员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未来,给员工一个梦想,并且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实现,让他们相信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努力工作,一切皆有可能,这种自发的凝聚力超过任何苍白的承诺。
总之,服装卖场是对品牌进行二次包装和经营,这种包装更多地体现在对服装以外元素的把握上。对于卖场设计要基于一定的标准,通常业内人士普遍认可的原则是“标识高于卖场,卖场高于服装”,也就是说,哪怕是经营二流的服装,也要建设一流的卖场。当然,这种做法不是我们倡导的,物有所值当然是最好的。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