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部门系在没有预算的前提下发生了购置费:三峡办5.72万元,交通运输部124.67万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39.72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31.26万元,中医院管理局18万元,侨联2.39万元。
对于这些超预算发生的购车费用,有的部门列明了原因,如侨联为“主要是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拨入公务用车1辆所支付的车辆购置税”;有的部门则只简要公布了金额,未提及原因,如三峡办。
多个部门列出去年购车数量,垂直管理等部门偏多。如海关总署,去年购车798辆,至年底,海关总署机关、广东分署、天津、上海特派办、48个直属海关单位、600多个隶属海关和办事处公务用车保有量达10958辆,海关总署解释称“海关实行垂直管理,下辖机构多,监管区域大,大多机构设在沿海、沿边等边境地区,点多、线长、面广”。
税务总局去年发生了20067.12万元公务用车购置费,购置公务用车1621辆,税务总局称:“主要用于国税系统报废车辆更新”。
央行去年也发生了公务用车购置费13021.27万元,并解释称:“人民银行系统各级单位共对达到报废条件的861辆公务用车实施处置并部分更新公务用车550辆。”
除了因工作用途需要的特殊车辆,如急救车,各部门的购车费用多在20万元上下。交通运输部就列出了单车购置费用,每辆16.87万元。
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等专家表示,中央部门单位的预决算公开已走过了5个年头,“ 三公 公开、预决算公开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监督,督促中央单位改进问题,所以公开的方式必须让公众乐于接受。”
叶青建议,在目前预决算公开的基础上,应要求公开年度间的决算对比数据,采用百分比等更能体现出差异的表现形式,让公众也能从报告中看到,哪个部门有所进步,哪个部门积习难改。
叶青以“住房保障支出”举例说,由于违规提高公积金标准、购车补贴标准等“隐形福利”问题屡禁不止,所以“住房保障支出”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但在各部门的预决算报告中,由于没有公开人员编制数量、人均保障标准,没有实际开支与上一年度的对比数字,根本无法看出“住房保障支出”是否合理,是否有“隐形福利”问题。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95个部门的“住房保障支出”高达2116003.56万元,高于2012年的近三成,如侨联较2012年决算数增长49.16%;水利部增长17.6%;红会增长14%。
但对于增长的原因,各部门在报告中仅一句话概括,如侨联称“主要是符合国家房改政策规定应发放购房补贴的职工人数相应增加及人员晋升增加的支出”。95个部门中,公布了人均住房保障支出的只有审计署这一个部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