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清水丝绵,手工技能要求高,完全依靠技艺人所掌握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是余杭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其制绵过程是一个去除蚕丝外层丝胶的过程,丝胶除去愈净,丝绵质量愈好。
制作清水丝绵主要有七大工序:一是选茧,二是煮茧,三是清水漂洗,四是剥茧做“小兜”,五是扯绵撑“大绵兜”,六是甩绵兜,七是晒干后成丝绵。
长期以来,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丝绵制作更依靠个人的悟性及长期实践体会掌握。
同时,丝绵除独特的制作技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良好的水质。余杭清水丝绵色泽洁白,无绵块、绵筋、杂质,手感柔滑,弹性好、拉力强,厚薄均匀,特色鲜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但是,我国大量蚕桑丝织传统技艺及相关风俗都处于濒危的状态。
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州国越纺织有限公司作为余杭“清水丝绵”的传承和保护单位,自始至终参与了此次申报工作,并庄严承诺,将给予此项保护以最大支持。
相关链接:
苏绣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苏绣注重运针变化,目前,苏绣常用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戳纱、接针、滚针、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从原来常用的10多种增加到如今的40多种。苏绣按用途可分为:装饰类(单面绣、双面绣)和实用类(手帕、荷包);按观感可分为:单面绣与双面绣两类。
单面绣的特点是做工精致,由于价格适中,性价比非常高。双面绣集中体现了苏绣的技艺水平,如今的双面绣已发展为双面异色、异型、异针的“三异绣”,把双异绣技术发展到神奇莫测的境界。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