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智利媒体近期报道,智利企业为提高铜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发铜这一传统金属材料在卫生、纳米技术等领域的新用途,取得了良好效果。
智利安第斯铜业公司于2012年首次推出了系列含铜抗菌袜产品,到今年销售量有望达100万双;2010年开始生产铜、塑复合材料产品如水壶、浴帽、纸张、鼠标和键盘等。
2013年开始研制含铜非织物产品如口罩、防护毯、抗菌服装等劳保产品以及涂料、陶瓷、玻璃等建筑装饰材料;目前与其他公司正联合研发以铜为主要材料建造的浴室、厨房和卧室等“未来之家”。
在纳米技术领域,智利Nanotexc公司开发出3~200纳米大小的铜纳米材料技术,广泛应用于纺织、塑料等产品,下一步将推出含铜洁具凝胶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的是,该产品不含酒精,此外该公司还正在生产尿布、毛巾等医疗和卫生用护理产品等。
相关链接:
20世纪80~90年代末,我国纺织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典型特征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大批民营、外资企业进入;产品以大宗纺织品及成衣为主;大量产品出口,纺织经济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生产布局由分散布局向区域集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纺织业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经历了一个迅速扩张的时期。据德国werner international inc公司对世界纺织业劳动力工资成本的统计,在2000年秋调查的54个国家中,中国列第48位,劳动力工资成本仅为日本的2.6%、美国的4.8%。
进入90年代中期,我国凭借劳动力等成本优势,迅速承接了来自于亚洲四小龙等地区的纺织业中低端产能转移,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竞争导致供需失衡,且当时多数国企包袱沉重、资金紧张、设备老化,全纺织行业连续多年亏损。后经过国退民进,随着纺织民企的高速发展,至90年代末,纺织业整体已接近盈亏平衡点。
纺织工业是当时我国的大产业,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999年纺织工业出口顺差32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70%。据2000年统计,纺织业产业工人1300万,占全国产业工人13%,固定资产占全国的11.4%。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