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棉纺企业处在低谷徘徊时期,原有的细纱机生产格局正发生改变,经纬、贝斯特、同和纺机三足鼎立之势悄然形成,原有的细纱机格局被打破。
长期以来,经纬纺机细纱机产量一直是行业龙头“老大”,以2013年计,经纬纺机生产的细纱机(1200锭)长车为1600台左右,短车(480锭)为3000台左右。江苏常州的同和纺机生产细纱机的历史最短,短短5年内,就将细纱机长车生产提高到600多台,短车400多台。而山西榆次的贝斯特公司生产的长车400多台,短车1600多台。这3家细纱机产量可以说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综观这3家企业,同是生产细纱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却能得到不同用户青睐,是因为其将各自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经纬纺机是国内一家上市公司,不仅细纱机产量大,基本覆盖了全国棉纺生产地区,而且棉纺设备全部配套,在技术上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据经纬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国内棉纺行业低迷时,所售细纱机的价格在国内最高,回款最好。同和纺机虽然生产纺机在时间上来说最晚,但凭借生产罗拉和摇架的优势,细纱机一面市就得到用户的首肯。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同和纺机所生产的罗拉,质量堪称国内一流。今后同和纺机还要开发更多种类的优质棉纺设备,真正确立国产棉纺设备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贝斯特生产细纱机20多年,在市场上略显低调。公司负责人说:“我们生产的细纱机,一直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产品质量比较稳定。不管市场起伏多大,公司始终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
如果说只是以细纱机产量来确定市场优势显然有失偏颇。在昔日的市场上,上海的太平洋机电公司风光无限,时至今日,这家公司风采依然。在2012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上,该公司推出的电锭细纱机开创了国内细纱机的发展方向。在2014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上,太平洋机电又推出了1800锭超长车的细纱机,应该说,像太平洋机电这样有着历史和技术沉淀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市场上的强者。
随着市场的起伏,又有多少企业如今正在经历着市场带来的低迷。江苏一家生产细纱机的企业,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真可谓顺风顺水,但时至今日,细纱机产量从最高峰的几千台滑落到几百台,其多层次原因暂不赘述,但缺少核心技术应该是逃不开的因素。
国外著名的细纱机生产企业——青泽、绪森、丰田等近几年都在减产,而本土企业却在增产,反差为何如此之大。上海的一位周姓专家在分析国内外细纱机的未来发展时说:“国外企业减产,是因为细纱机技术已达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再想有大的技术突破实在很难。上世纪末,细纱机上增加了紧密纺装置后,标志着纺纱工艺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到了本世纪,细纱机开始向长车、电锭发展,在展会展出的也只是概念产品,但大的技术方向没有根本变化,说确切一点就是,在细纱机上已无利可图了。而在国内,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还在热衷细纱机上量,他们即使缺少高档产品,缺少技术储备,却仍然依靠用量来维持企业的利润。比如,早在8年前的西班牙巴塞罗那欧洲纺机展上,赐来福率先推出的无槽筒概念络筒机,在今年的上海纺机展上,日本村田公司开始大举推销。而我们的企业还跟在人家老产品的后面学。学了20多年,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这一事例说明,我们有实力的纺机企业要学会放弃,不要在同质化、低利润的产品上‘做大做强’。”
对照我们的纺织机械技术开发,我们又有多少经验,多少教训?周姓专家认为,现在纺机行业的发展要向“高铁”学习,就是十年引进开发,技术全球第一。纺织行业在向多学科、多种类方向发展,而我们恰恰缺少跨学科、跨行业的研究机构,不能承担行业发展的重任。为此,我们的行业应尽快建立起这方面的研究机构,把有限的社会和企业的开发机构整合,在有限的空间做无限的开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