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制革制裘原料皮齐全深层次加工产品欠缺

制革制裘原料皮齐全深层次加工产品欠缺

  从“小作坊”到“大产业”,从“小生产”到“大市场”,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从“孤帆独舟”到“联合舰队”……近年来,内蒙古传统农牧业格局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潮中逐渐被打破,开始向着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科学化的现代农牧业方向大步挺进。

  而这一切,离不开农牧业产业化的“腾飞”。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我区坚持全产业链谋划,按照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规划农牧民、农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集群发展和规模发展的良性模式,让农牧业经济提档升级,更让农牧民收入不断增长。


  上半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10亿元,增长11.3%。


  “只有转变发展方式,用工业化的理念和手段抓农业,立足丰富的资源,大力延伸产业链条,才能紧密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加速提质,不断壮大自治区骨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群体,不断增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才能让更多的农牧民跟着企业去挣钱。”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坦言。


  目前,全区已有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通过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实现人均纯收入373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3.4%。”


  从一连串闪光的数字中,我们探寻着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破题发展的思路和路径。


  “从实际来看,七大主导产业发展都有各自的薄弱环节。从种植业来说,缺的是菜和饲草;从养殖业来看,缺的是羊;从粮食加工业方面来看,杂粮谷物仅限于分级、筛选、包装等初级加工,缺乏精细化深加工;从畜产品加工业来看,各类制革原料皮、制裘原料皮门类齐全,量大质优,但多数都被以原料形式外销,区内加工企业少,深层次加工产品欠缺。实现全产业链的规模扩张,必须要积极引导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农牧业产业化领域,逐步将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郭健表示。


  在过去的探索实践中,内蒙古自治区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龙头企业加快资源整合、资产组合,通过政策引导、资本融合的方式,使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为农牧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农牧民增收找准了门路。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56家、上市公司9家,除了引进山东阜丰、江苏雨润等区外重点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雀巢集团也在我区落户。据统计,2013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1981家,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达到46件。


  “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是关键。”郭健在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工作会上再一次强调。而事实上,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自治区已形成了全国知名的“黄金奶源带”“葡萄酒黄金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肉羊产业带”“玉米黄金带”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在农牧区,无论是“企业+基地+农户”,还是“合作社+基地+农户”,记者所见所闻,无不被各具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所深深触动:现代化的农牧业不仅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还可极大程度地为食品安全提供绿色保障;不仅可以增加农牧民收入、转移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还可调动农牧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从而最终形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局面。


  产业化的直接效益便是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资料显示,现在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成为继煤炭、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产业化已成为发动农牧业发展的新引擎。


  以呼伦贝尔为例,该市现已拥有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1家,农畜产品交易额500万元以上的流通企业33家,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281个。当地伊利亚果品、杰源饮品、中荣食品、雀巢等一大批农牧业产业化企业,正逐渐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我们要力争到‘十二五’末,使本市全部农畜产品80%以上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农畜加工产品80%以上认证为绿色食品,从而为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基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大市奠定基础。”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负责人说。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