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财富故事 > 韩寒PK郭敬明:粉丝时代如何创业

韩寒PK郭敬明:粉丝时代如何创业

《后会无期》上映4天票房接近3亿元,《小时代》系列目前总票房已超过10亿元。今年暑期国产电影市场上,无论是票房,还是话题,韩寒和郭敬明无疑是最大的制造者。多年前,韩寒就以叛逆、深刻、敢于质疑,郭敬明以精明、前卫、有意的华丽,正式开启了文学领域的粉丝经济时代。

  《后会无期》上映4天票房接近3亿元,《小时代》系列目前总票房已超过10亿元。今年暑期国产电影市场上,无论是票房,还是话题,韩寒和郭敬明无疑是最大的制造者。多年前,韩寒就以叛逆、深刻、敢于质疑,郭敬明以精明、前卫、有意的华丽,正式开启了文学领域的粉丝经济时代。时至今日,这个商业传奇开始在电影市场继续发酵。他们正在以自己的模式投入到市场洪流中,而最终造就这两个消费符号的还是这个时代。

  背后的商业推手

  转战电影,对于韩寒、郭敬明而言,其实是他们商业路径的自然延伸。在这个新走向的背后,是一些有形、无形的手在推动着他们。

  路金波是韩寒背后的最大的一只手。这次韩寒的电影处女作中,投资方除了这位与韩寒合作12年的出版商之外,还加入了北京劳雷影业老总方励。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后来也进入了合作团队。三人的分工是,路金波掌管影片的外联和商务,方励负责制片,于冬负责影片的宣发。

  韩寒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多年来一直被各路投资方盯着。几年前,喜好电影的方励找到路金波,想买下韩寒某部作品的版权。当时路金波的手里只剩下《光荣日》,其他的早已卖光。于是,方励买下了韩寒的这部作品,双方算是打了第一次交道。

  韩寒说,就在近两年,连煤老板、开餐馆的都想投资电影的热潮涌来时,前来游说他拍电影的人更多了起来。但最终之所以选择了方励,是因为二人的确气场相近。方励表示,他想做电影不完全是因为喜欢电影本身,更不是投资行为,完全是因为“我喜欢人,喜欢世界,喜欢社会和历史”。

  而总想与这个世界谈谈话的韩寒也的确需要商业力量的支撑。这个逻辑来自于他过往的经验总结。

  2010年,韩寒为出《独唱团》,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当上了老板,招了一群年龄不超过30岁的文艺青年作为正式员工。但因为韩寒的领导风格较为松散,团队成员并没有养成职场人的素养。据报道,在杂志筹备的数月间,杂志工作室的运营成本都来自韩寒其他的收入。韩寒甚至在2009年频繁赛车,赚来奖金和年薪养活团队,并开始以个人名义接受商业活动,也是要为杂志预留下足够的运营资金。韩寒曾在博客里透露,《独唱团》每个月的运营投入需十万多元。赛车收入全部砸进去,仍有亏空。

  “所有的艺术行为,必须都是商业的,这是没有办法的。只要贡献出来的是优秀的,那么所有的商业化流程,只能使它更加的优秀。”如今,当上导演的韩寒这样解读商业,“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词汇,完全没有必要去避讳它。”

  据悉,此次拍《后会无期》,韩寒不出钱,但也不收取任何酬劳。在路金波和方励回收成本后,后续收益再由三人按比例分配。

  在韩初入文坛时,曾因不谙市场之道,而陷入官司。直到现在,韩寒对于商业流程也还是依赖经纪人,或是基于对朋友的信任而不那么讲究。郭敬明则显得不同,从一开始,他背后最大的推手一直都是他自己,他那颗极强的商业头脑。

  多年前,在凭借《梦里花落知多少》实现转折后,郭敬明创立了“岛”工作室,后来又成立了柯艾文化娱乐公司,任董事长。他不仅一手策划《最小说》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期刊之一,还以娱乐业的方式来运作文学。比如以海选的形式,用流水线制造文学偶像,签下众多文学写手,意在打通一条完整的文学产业链。郭敬明总是能够敏锐地判断哪个作者会红,哪个选题能带来市场。

  基于这样的运营特色,给曾经登上过《人民文学》、又充满了华丽感的《小时代》打造一条产业链,很自然地会纳入郭敬明的商业计划书中。

  目前,《小时代》系列电影总票房已超过10亿元,成为了中国电影史票房最高的系列电影。当人们还在热衷于青春文学、物质金钱观的讨论时,郭敬明的商业棋盘已经开始新的布局。郭敬明悄然签约了一大批科幻作家,为将来进军科幻电影做准备。郭敬明坦承,这不是“偶然动作”,而是看到了国内这个市场尚处空白,同时科技将给各行业带来的巨大前景。

  正如作家陈楸帆所言,郭敬明是这个时代非常厉害的文化推手,他有过人的敏锐商业嗅觉和判断力,总是能把握住市场的趣味和潮流。

  粉丝经济的产物

  从本质上讲,促使并成就韩寒、郭敬明的电影跨界,决不仅仅是他们自己和某些人,而是这个消费时代,尤其是粉丝经济的崛起。

  路金波就爱把韩寒、郭敬明理解为中国第一批偶像化作家,认为“他们是一种文化符号,形成了粉丝经济,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粉丝”的力量究竟有多可怕?有人说,今年整个7月和8月的中国电影市场就是韩寒和郭敬明粉丝的大擂台,任何别的话题似乎都已被这场粉丝大战淹没。有粉丝甚至放下狠话,如果自己支持的一方输了就要“视频直播喝马桶水”。

  某网站关于《小时代3》的打分调查显示,62%的人选择了“10分,喜欢不需要理由”,18%的人选择了“7分以上,欢乐,养眼”。也就是表示支持影片的受访人群占到了80%。有报道称,《小时代3》的口碑明显呈现两边倒。粉丝基本是“赞”,其他观众以“弹”为多。但因为看电影的粉丝人数实在众多,“赞”的数量大大压倒了“弹”。

  文学批评家张清华曾这样评论韩寒和郭敬明的文学粉丝现象,同样也适用于今天的电影市场。“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郭敬明和韩寒的粉丝们在网络上打口水仗,内容却从来与文学无关。究其根本,粉丝阅读把阅读变成一种不客观、非理性的崇拜行为。真正的读者应当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的,而现在许多读者把自己弱化了。”张清华说,80年代也有文学粉丝,但当下是“粉丝阅读”,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因此,在不少人看来,托起韩寒、郭敬明票房的是“粉丝”,他们当年和现在的文学粉丝们愿意也有能力继续为他们的电影买单。这只是一个消费行为的链条而已。

  对这个议题,韩寒、郭敬明其实也在做新的思考。郭敬明说,曾找人做过一个统计,通过自己微博的转发量来推算铁杆粉丝的数量最多在一两百万,因此粉丝会是第一批冲进电影院观影的人,但决不是构成票房的最大主体。郭敬明很赞同一个网友的点评,大意是:现在都说骂《小时代》的是黑子,喜欢《小时代》的是粉丝,可是你们别忘了,在黑子和粉丝的中间还有很多人,他们的名字叫做观众。“事实上,作为一个导演,你就是要征服黑子和粉丝中间的这群人,让这群人有兴趣去看这个人拍的电影究竟是怎样的。这样你的电影才能有好的票房。”

  韩寒则直言,每一个好的作者或者好的导演身后都会有很多粉丝,但“如果仅靠粉丝的支持,你会越来越式微。只有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甚至背弃所谓的那些粉丝,才能走得更远。”

  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粉丝经济还将是支撑二人成功的主体,这恐怕是谁都无法改变的现实。文学评论家张柠表示,“粉丝阅读既不能改变,也不能禁止,它是当下时尚文化的一部分。更何况在中国,没有接受过高等人文教育的读者数量还是比较大的。”对于更为大众化的电影产品来讲,更是如此。

  用电影完成消费符号转型

  不管是因为什么,不管你喜不喜欢,韩寒、郭敬明的确是杀进电影圈了。这两个当代中国青年精神演进史上的典型符号,会给“消费人群以25岁以下为主”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什么冲击?

  “从小时候看《成长的烦恼》就有当导演的冲动。我也算国内第一批追美剧的人,后来有一晚我连续看了《终结者2》、《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和《侏罗纪公园》,当时就想,算了,还是不当了,我肯定拍不出这样的片子。又过了十几年,看到很多国产烂片,我又找到了当导演的信心。”韩寒勾勒自己的导演梦时,线条简单、清晰、实在。

  但因为是韩寒,人们对于这部作品要承载的意义还是有期待的。以往韩寒办杂志,路金波解读为是要以“年轻公共知识分子”姿态再战江湖;其之后的博客、微博也都在延续这个定位。此次《后会无期》又定位于公路电影,很多人还将之与宁浩的《无人区》做对照,可见市场对于“韩寒”这个符号,依然有着“高大上”的憧憬。

  对此,韩寒自己也很清楚,他对电影处女作的评价是,这不是一部迎合市场的片子,它具备所有反市场化的元素。但有看过该片的评论人认为,这部片子虽然顶着文艺片的帽子,其实也想兼顾票房。

  至于《小时代》,则构成了另一个颇具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对于它的火爆,人民网[-1.55% 资金 研报]的评论说是“时代的刚需”。正如评论家白烨所说,《小时代》中所展示的奢华和空洞,其实并不是郭敬明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问题。郭敬明自己总结说,经过一年沉淀,大家对《小时代》的讨论大多集中到这种新类型对青年族群观众的发掘、对电影产业的启示上。

  也就是说,《小时代》以一种很纯粹、极具争议性的姿态推开了中国粉丝电影的大门。之前,这种新类型片在国内一直未被开掘,很可能因为郭敬明的出现,更多人看到了其中的商业运作思路,开始更多的试水。

  在许多资深影评人看来,韩寒、郭敬明的导演表现还确实生涩。但放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