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牌需要诚意邀请,小品牌商超不愿意搭理—零售业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服装品牌究竟如何与采购商形成有效对接?昨日下午,2014(全国)服装品牌企业与采购商对接会在大连服博会现场举行。
全国50余家大型商业百货的百位经销零售经理和采购招商经理参会,与服装企业进行了对接。不少大卖场负责人表示,在电商的追击中,零售卖场引入品牌企业直营的趋势已经日趋明显。
对接会上,大杨集团、大连宏洋服饰、一生一纱、莆田慧德服饰、大连胡军漫画、法国棒棒糖女装等企业,面向商业百货的经销零售经理和采购招商经理进行了推广。
零售业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一般来说,商业百货会根据自身的定位来确定引进的品牌,而从方式来看,商业百货希望可以直接引厂进店,而不再通过服装品牌的代理商,由品牌企业直接在商场中开设直营店,配货也直接由厂家来负责。
这样一方面可以去掉中间环节,另一方面百货店直接与厂家合作获得的资源也更加丰富。安徽省阜阳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梅建国就向记者表示,目前在该商场的服装品牌中,品牌直营店的比例大概占到三成,这个比例正在逐步提高。
相关链接:
传统门店:陷入了自恋、自找存在感的怪圈
电商凶猛,门店颓势,电商增长率节节高、门店坪效年年低。这是让当前营销管理者和经销商头大的问题。
企业经营中的麻烦事,我们一般这样看:有些事,是时间问题;有些事,是认识问题;有些事,是技术问题;有些事,是人员问题。
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门店面临的“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则是以上所有问题的集合!在某种意义上看,传统品牌企业的门店,不改造升级,必死。
我走建材市场,留意到许多这样的现象:装修一年比一年上档次,但坪效一年比一年底;店里这里放一个触摸屏,那里添一个大投影,消费者不使用,基本成了摆设;店越开越大,旗舰店、体验店等各种版本年年升级,但经销商没几个叫好;店内销售,从礼仪到话术,从迎宾到送客,培训越来越系统,但成交率并没有明显上升……
问店里的人为什么,多数的回答是:都到网上买去了。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地理上,离消费者最近的是门店,不是电商;心理上,最能多样化影响消费者感观的是门店,不是电商;社会性上,更多接触到外部社会资源的是门店,不是电商;功能性上,最能与消费者面对面服务对接的还是门店,不是电商!……
这些门店原先的童子功,现在都到哪里去了?核心问题又出在哪里?
我认为,问题的本质,就是传统品牌企业的门店,从策略规划,到功能设计,再到日常运营,几乎全部陷入了自恋、自闭、自找存在感的怪圈!其中表现是:重品牌,轻用户;重传统的终端要素管理,轻新型消费者的需求满足;重店内坪效的提高,轻商圈生态的开发;重硬件形式的科技感,轻沟通内容的专业化。
这些弊病的集合,在80后、90后两代主力消费者面前,传统企业拥有的金字招牌,早已失去护身符的作用。用一句话讲,就是:你若端着,他便无视。
传统门店两条最直接的升级路径
在传统营销模式中,门店承担着辐射商圈、销售实现、品牌服务的三大功能。
而当今,传统营销模式向“全渠道全触点营销模式”改变的进程中,门店依然是最关键的消费者触点,它的三大原始功能不仅不会降低,反而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各种消费者沟通工具,发挥其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提供多样化服务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功能化生存”。
本质上,门店的地理属性是商圈,人口属性是消费者行为习惯。一家门店的背后,对应的是一类商圈和几类有相似消费者行为习惯的人。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