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地方热点 > 老纺织人期待设立省会纺织博物馆

老纺织人期待设立省会纺织博物馆

在近几年城市的变迁中,省会的纺织业基本搬到了正定。在省会的产业规划中,石家庄纺织服装基地项目位于正定新区,总投资110亿元。

  棉一、棉二、棉三、棉四、棉五、棉六、棉七……一系列棉纺厂早已成为省会各个路段的地标;大量的老纺织人仍然聚集在原来的住宅区,带着天津、上海的口音打着招呼,对自己的称谓仍然是“棉一的”“棉二的”……石家庄是一座纺织之城,即使如今纺织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占比已大幅萎缩,几十年的纺织根基仍然无法磨灭地印刻在这个城市的文化生活中。

  23日,25位新中国成立后的石家庄第一代老纺织人一起来到了棉一厂旧址,参观了正在筹建纺织博物馆中的几百件纺织旧物,这些曾经无比熟悉后来又退出历史舞台的旧物件让老人们感到格外亲切。他们希望能尽快成立石家庄的纺织博物馆,让这些纺织旧物对外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到那个年代的纺织业。

  纺织博物馆正在筹建,已有旧物上千件

  位于棉一立交桥下的常山股份棉一分公司旧址早已不再生产,厂区的院落、设施看起来有点陈旧,而更为“陈旧”的则是他们目前正在做的一件事:收集纺织行业的旧物,筹建省会首家纺织博物馆。

  23日,一些纺织行业的老人成了这家待建博物馆的首批参观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纺织设备、花布的样式、工作服、办公设备以及各种荣誉证书把这些老人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从前,一些老人的眼角甚至汔出了泪花。

  73岁的李淑英老人摸着上世纪60年代木制的纺车、各种纺叉,感慨万千。她是1958年初中毕业被招进棉一厂,成了一名棉纺工人,在纺织工人的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这些物品曾经伴随了她很多年,已经成为工作中亲密的伙伴。李淑英指着这些设备告诉记者,当时的纺织全靠手工,这些工具都是要用的,木条制成的车,主要运棉花,有人专门负责推着棉花往车间运,纺成粗纱;另一批人则需要将粗纱运到另一个车间,纺细纱,打成轴,运到布厂,上织布机,织布的经纬线都是手工穿的,织成布后再用木车推到仓库。一道道工序,都是人工推着车、拿着叉在劳动,日日不停。随着纺织业开始自动化,这些工具从上世纪80年代起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远离了纺织人的工作,现在还能在常山股份旧址看到,让很多老纺织人备感亲切。

  纺织文化展示的桌子上还放着好几沓布样,都是上世纪60年代研制的新技术,有提花,有印花,看起来陈旧而精美。其中一沓看起来都是白布,记者正纳闷怎么都一样,一位老纺织工人告诉记者,你仔细看看,每块布的提花都是不一样的图案,这在上世纪60年代可算是新技术了,所以才会专门保存下来。还有很多花布,各种或淡雅、或浓烈的图案显示出那个时代的审美。“建功立业明星岗”等类似的荣誉证书也不少,棉四的一位老工人说,建设棉纺基地时,大家每天都在努力工作,比谁干活多、技术好,能拿到“明星岗”已是很高的荣誉了。

  印着“1955年”的厂区井盖也引起了很多人回忆。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就是当时厂里下水井的井盖,保存得非常完整,所以就留下来了。这两个井盖显然比现在的井盖要大一些,但是仍然显得很新很完整。

  常山股份的工作人员说。“经常有老纺织人来送东西,有饭票有工作服,这些纺织行业的老人们对老的纺织厂还是很有感情的。那个年代的很多东西,跟纺织有关的,都应该记录下来。”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常山股份纺织历史文化保护办公室,已有上千件,“建博物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核,我们希望能够收录更多的东西。”

  家族式纺织工人部分分流到社会各界

  石家庄曾经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大纺织基地之一,当时的纺织业绝对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量的本地居民、外地专家加入到了这个产业,成了纺织人。而石家庄纺织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家族式,往往一家几口都是纺织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决定在北京、石家庄、郑州、西安建设四大新的纺织基地,让翻身得解放的劳动人民有衣穿。当时,四大基地同时开工建设,全国各地纺织骨干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石家庄帮助建设纺织基地。”常山股份的工会主席邵光毅说,比如,从上海来的纺织骨干和大中专毕业生主要支援石家庄棉四;从天津纺织工学院、上海纺校等大专院校和技校来的毕业生主要支援石家庄棉一、棉二、棉三;从唐山华新纺织厂来的纺织骨干主要支援石家庄棉五。他们大多数是1954年来的,把自己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石家庄的纺织业,在当地成家、生子,下一代也成为了纺织人。

  今年81岁的张世光老人就是从天津支援到石家庄建设纺织基地的,他的爱人李爱荣也同一年从天津来到石家庄支援纺织业,两人在石家庄结缘,就在当地成了家。老两口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长大后都在纺织厂工作,后来的儿媳、女婿也是纺织厂职工。“我们家8口人全是纺织厂的人。”张世光的二女儿张莉笑着说,都在不同的车间,有的是前纺,有的是细纱,有的是织造,有时候全家聚会也会开个玩笑,说咱们一家人都可以开个纺织厂了,所有的工序都有了。对于纺织业未来的发展,张莉还是充满信心的,她说,现在的纺织有新的方向,那就是往高端处转型,目前公司的转型不错,大家都很看好。

  71岁的张广池老人则笑称自己“一家30多口人都在纺织厂工作”。张广池原来是棉四南织造车间的值班长,儿子张永利现在恒盛二织车间任常日班工段长,他说的30多口人是指自己的一大家子,包括张广池的哥哥、嫂子、侄子等,都是纺织人。23日,父子俩一起逛了新厂区,张广池对新的机器、设备很感兴趣,笑着说,“学习学习我也会操作呢,原理是一样的。”

  “过去的纺织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工人,这些工人往往会组成家庭,子女也会跟随父母进入纺织厂。”常山股份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但是现在,已经进入了自动化生产的时期,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了,一些厂也停产了,所以,很多纺织人都分流到社会各界,找到了新工作。棉四人力资源部的一位女士说,她身边很多原来的同事都进了超市,在超市当促销员或者理货员。有长期纺织企业的工作积淀,这些分流到各行各业的纺织人都保持着一贯的勤快和节俭。

  国际大牌包的内衬很多出自石家庄纺织

  在近几年城市的变迁中,省会的纺织业基本搬到了正定。在省会的产业规划中,石家庄纺织服装基地项目位于正定新区,总投资110亿元,囊括了常山股份有限公司、棉纺六厂、棉纺七厂、棉纺八厂、棉纺九厂、棉纺十厂、卓达服装产业园、新华服装厂等龙头企业。目前,常山股份已经先后投资20亿元,完成了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纺织工业园。还引进了瑞士大提花喷气织机、比利时宽幅喷气织机等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同时引进名牌战略投资者,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25位老人跟随工作人员依次逛了新园区的前纺、细纱、准备、织造等几个车间,大机器、自动化的生产线让这些老人们大开眼界:原来纺织也可以这么做,效率提高,工作环境也好多了。“我们那会儿呀,都是人挨着人,每个环节都靠人来干活,厂区里的棉花毛乱飞,干上一会儿眼睛里、鼻子里都是毛,不戴口罩是不行的,现在多敞亮,这么大一个车间都看不见几个人,也干净了,不用戴口罩也不会沾棉花毛。”张广池老人高兴地说。

  在一台大型自动穿经机前,常山股份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织布需要先穿经线,以前都是人工穿经,穿得慢也容易出错,引进这台大机器后,过去二三十人的活儿两台机器就搞定了,速度快,不出错。新设备生产出的样品也更加漂亮了,各种触感丝滑、色彩艳丽的面料让老工人们忍不住看看、摸摸,再看看,再摸摸。“你看现在的技术多先进,光滑度、织度、丰满度都远远超过以前。”一位老工人说,“我们那时候都是浆洗,布织出来后过一遍浆,硬硬的,再洗一遍,颜色就差多了。”

  在成品车间,记者还看到了路易威登、香奈儿等大牌的企业标识。车间人员介绍说,现在他们跟很多国际大牌有合作,比如路易威登、香奈儿、圣大保罗等,这些大牌包包的里衬、外包装很多都出自石家庄。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