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交朋友、喜欢交流不是件坏事,同事之间正常的交流是应该有的。但如果把家长里短、芝麻绿豆的小事都作为谈资,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这种“晒隐私”的做法适合在非正式场合的“闺蜜圈”进行,但绝不适合在正式的工作场合的“同事圈”进行。“交换日记”是小女生的行为,职场人还是保有各自的“禁区”为好。不要把自己的习惯强加到别人的头上,你适应的方式未必是别人所适应的。职场上,不妨少掏心、多做事。
职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即便是很熟悉的同事,也应当在工作中保持应有的严肃和尊重,无厘头的倾诉对林可来说可能只是性格使然,但对被倾诉者来说却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因为对方需要放下工作耐心听你倾诉,如果拒绝会令双方感到不悦,如果同意则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因此,那些患有职场“倾诉症”的职场新人,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倾诉的欲望,凡事三思而后行。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倾诉症”倾向的店员不懂得把握语言交流中的“信息适量”原则,传递信息的时候不分对象,不分主次,总想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脑儿全部“掏”给对方,反而容易引起误会。比如,林可向搭班的同事小A倾诉:“这段时间工作真是太忙了,又是加班,又是盘点,又是促销,身体都有点吃不消了。
晚上还休息不好,工资赚的那么少,我都不想干了呢。所以,我要请假休息几天!”表面上看林可的“倾诉”没有什么,但很可能听者有心,小A会觉得:“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嫌和我搭班她做得多,亏大了?”
店员在职场交际时,应当遵守“信息适量”原则,也就是说话人在交际中提供适量的信息。太多的信息一方面会浪费听话人理解时的心理能量,另一方面也会刺激听话人进行多余的理解,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并且,在提供过多信息量的情况下,听者总是认为说话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提供多余信息,若是发现了多余信息,那么一定有其特殊的含义,如果在字面上找不到信息的用意,听者就会进行主动推理,直到发现说话人的隐藏意图为止。在上述案例中,林可就是提供了太多的信息量,以至于同事认为她话中有话,导致了误会的发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