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于电商化和购物中心化这两大转型模式之外,百货业也是使出浑身解数谋求更多的生存空间。同时,竞争日益激烈也催生了零售业的专业化拓展,引发了诸如电器、家居、洗化、药妆、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等各类购物中心内专业店的兴起。
另外,世邦魏理仕上海研究部高级董事谢晨表示,加大自营业务比重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的知名百货经验都表明,成熟的自营业务往往能够为百货企业提供较为丰厚的利润,因此被视作百货业摆脱困境的一剂良方”。
但是,据网易财经了解,虽然众多的中国百货企业在进行这样或者那样的转型尝试,但是截至目前也没有得出一套切实可行,可以完全复制的百货企业转型模式,甚至有企业选择退出了这个行业。去年北京中坤广场宣布将其零售业态全部改造成为写字楼。
此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在转型上选择了观望的态度,希望在“先烈”们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以后在前行。一位百货业高管表示,“现在有一步百货企业希望能扛就扛,在这种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投入资金和人力都不是很明智,不敢贸然调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认为,目前中国百货业整体正在面临“一个顾客流失的时代”,在行业整合的严冬还未真正到来前,百货业彻底的转型自营从时间上来看已经来不及,但仍可以选择三条道路突围:一是进行自有品牌开发,花费6至10年的时间逐步建立完全自主的商品系统;二是提升卖场的运营能力,重新建立招商体系,实现差异化的商品,扩大自营比例,在服务上增大体验,包括引入餐饮、娱乐;三是提升服务水平,深挖以会员为基础的服务系统。
“现在愁死了,马上要做未来3到5年规划了,我们现在都看不清楚明年的百货行业将会怎么发展,真不知道这个规划该怎么做”。武汉某百货企业战略规划部负责人向网易财经诉苦,“我相信现在应该有很多百货企业老板也在和我困惑同样的问题”。
迷茫和困惑许多成为目前许多中国百货企业经营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不转型必死无疑,,想转又不知该往何处去,只能在煎熬中继续摸索。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