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科技文化 > 借海岛棉基因为陆地棉提质:华中农大棉花基因组研究取得新突破

借海岛棉基因为陆地棉提质:华中农大棉花基因组研究取得新突破

​  记者从正在武汉举行的2014年国际棉花基因组计划会议获悉,华中农业大学主持开展的海岛棉基因组测序研究,通过对具有优质纤维和抗病性的海岛棉基因组的解析发现,可利用海岛棉基因资源提升陆地棉纤维品质和抗病性。

  记者从正在武汉举行的2014年国际棉花基因组计划会议获悉,华中农业大学主持开展的海岛棉基因组测序研究,通过对具有优质纤维和抗病性的海岛棉基因组的解析发现,可利用海岛棉基因资源提升陆地棉纤维品质和抗病性。

  据华中农大棉花遗传改良研究团队负责人张献龙教授及成员朱龙付教授介绍,目前我国所产原棉95%来源于陆地棉。陆地棉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特点,但纤维长度偏短,易感黄萎病;海岛棉主要在我国新疆部分种植,具有纤维长、细、强和抗黄萎病等优良性状。近年来棉花品种相似性强、抗病性低,尤其是棉花黄萎病发生日益严重,对我国棉花产业发展和棉花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华中农业大学从2000年起开展海岛棉纤维发育机理的研究,于3年前启动海岛棉基因组测序工作。科学家们反复改进分析方法,最终将海岛棉高度相似的A、D两个亚基因组序列很好地区分开,并发现了海岛棉纤维发育的特殊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棉花基因组的构成及进化,通过鉴定决定海岛棉优质纤维形成的基因和抗黄萎病的基因用于改良陆地棉的纤维品质和对黄萎病的抗性。

  研究成果引起2014年国际棉花基因组大会科学家的关注和重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我国20多所科研院所的300多位棉花研究专家给予充分肯定。

  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研究团队在棉花种质资源创新、复杂农艺性状的遗传解析、棉花抗黄萎病、纤维发育和多抗机理阐明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工作成效显著,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显示出团队在棉花基础研究领域的实力。同时团队还培育棉花新品种6个,其中“华杂棉H318”具有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等特点,已在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碳纤维等新材料将获国家重点支持

  碳纤维、稀土、耐高温金属材料,有望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材料。我国新材料将重点关注碳纤维等三大领域,工信部将研究配套政策给予重点支持。

  目前工信部正在加快重大专项论证步伐,研究建立新材料风险补偿机制,完善财税、金融、保险等综合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按照计划,工信部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加快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重点领域发展,推动我国整体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

  新材料、信息和能源是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新材料产业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25%。但是,在许多领域,我国新材料仍是短板,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新材料的扶持。

  目前,碳纤维、稀土、耐高温金属材料有望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材料,另外还包括新型显示材料。但是,记者了解到,被市场非常关注的石墨烯材料,由于其更为前瞻,因此更多倾向于后期扶持。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说,大力发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对于提高我国原材料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国防安全、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