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揭示过去还是面向未来为标准,理清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的职责边界。防止二者混为一谈,或者同样的事情重复做,或者有些重要的事情无人做。同时要把二者贯通起来,会计工作是数据流、信息流,而财务工作是工作流、物质流。
会计工作是为财务工作服务的,应当考虑财务工作的需要。比如会计科目设计和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不仅仅要适应国家标准,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2、构建面向未来的财务工作体系。财务总监或首席财务官要发挥足够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运营中应当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财务工作要更加考虑战略工作要求,更多地考虑宏观因素、无形的要素和各种非格式化数据。财务决策要不断克服固有的思维定势,兼具稳健和创新的思维特质。要把不断提高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判断力,作为财务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3、要把财务思维中面向未来的特质延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所谓战略,是基于未来和大局的一种思维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讲,财务思维和战略思维是相通的。比如用人,也应当是面向未来,面向企业大局的未来。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既要防止企业元老吃老本,也要防止空降兵吃红利,一切应当以促进企业未来成长为决策标准,必须坚决摒弃感情用事、盲目迷信“外来和尚好念经”等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作法。企业其他方面的决策行为也应当引入类似思维。
简单地说,会计思维就是着眼于过去,是一种静止的、静态的观点,是用过去决策现在,用现在决策未来,而财务思维则是着眼于未来,是一种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是用未来决策现在。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会计工作与财务工作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有关。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发现长期做会计工作的人有着很难克服的思维定势,比较认真,认死理儿,喜欢钻牛角尖儿,思想固执、僵化,思维比较狭隘、封闭,习惯于就事说事,对新事物往往持怀疑态度,这种表现可概括地称之为“会计思维”。
当然事情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会计工作经历较长但经过自身修炼可以跳出固有思维的优秀人物,这就是既稳健务实又能够创新开拓的“大将”和“帅才”了。会计是经济活动的语言。事实上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要懂一些会计,否则无法与人交流,但仅止于懂一些是不够的,还必须了悟会计的本质并超越之,要驾驭它而不可被它反驾驭。放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计思维”其实是无所不在的,我们的许多决策都是基于过去判断现在,基于现在判断未来,落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里。
会计工作本质上只是为决策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是一种数据,但以此产生的各种预测模型,却几乎垄断了决策行为本身。这就是说,必须把“会计思维”提升为“财务思维”。所谓“财务思维”,就是立足于经营、立足于未来影响经营的各种因素的一种科学谋划。
这种谋划要考虑过去的数据,但不仅仅是过去,还要考虑基于未来的各种因素;要考虑自身的数据,但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竞争者、替代者等各种环境变化的因素;不仅仅要考虑会计数据,还要考虑会计报表所反映不了的各种非格式化数据,如各种行为数据。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