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陆地区购物中心业面临的困局与乱象,主要是四大原因造成的。
1、产能过剩
国内购物中心新增供应量洪峰将至,千余家待开业的大大小小购物中心将源源不断的集中释放,许多二三线城市在建及新规划的购物中心项目多到泛滥成灾。预计2015-2017年将开业的新项目已经远远供大于求。许多地区每年新增的购物中心商业面积几乎翻倍上升,但市民收入难以同步跟上,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恶性竞争频繁上演。
据统计,我国现已开业的购物中心超过3500家,2015年将达到4千家,预计至2025年或将有7千家新购物中心建成开业,使中国各类购物中心总数超过1万家。新项目遍地开花,局部地区出现近距离PK,超饱和竞争加剧及优胜劣汰在所难免,一定比例的项目势必将提前离场出局乃至压根开不出来成为烂尾项目或“养蚊子”的基地。同时,新店王的孵化培育期预计将进一步延长,对现有商业地产格局及购物中心店王造成极大的冲击,新一轮激战和持续调改在所难免。
在部分三线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在10%左右(相当部分份额还转移到了网络电商身上),而商业地产年增量却达到70%-100%。在此大背景下,商业地产实体店增量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均出现问题,双增双减现象愈演愈烈——大型商场数量和商业面积大量增加,而平效和利润大幅下降。
以沈阳为例,海量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城集中上市开张,导致市场难以迅速消化,店王的马太效应使得兴隆大家庭、中兴商业商厦等少数老牌店王持续火爆的同时,沈阳恒隆广场、龙之梦、华府天地、茂业、五洲广场等大量新开业购物中心项目大多经营惨淡。
而浙东某四线小城市(县级市)也遭遇类似难题,原先当地2家大型百货商城业绩优异,这2家百货企业各自新开一家超大型购物中心后,市场急剧翻倍扩容,2家大型百货加2家超大型购物中心的总销售额虽然有所上升,但平效却大幅下降。
2、规划失当
由于城市规划失当等原因,各地大量新增的购物中心项目盲目扎堆,人烟罕至。这些地方,不仅没有相应的人口及足够的消费力来消化这些购物中心项目,许多项目周围也没有完善的道路交通及完善的公交配套。这类项目的培育期将遥遥无期,甚至陷入冰冻期而无法解套。但是,新的不良资产项目仍在源源不断制造中。
3、人才及资金来源原因
大量行业外开发商盲目挤入购物中心或商业综合体项目开发领域。这些开发商既无购物中心开发经验也无任何商业运营能力,即使他们不惜血本并幸运地引入专业的购物中心开发运营团队,其面临的风险仍不可小视。而且各地购物中心项目开发数量暴增,导致目前购物中心行业富有经验的中高级人才不仅薪资高涨且一将难求(成熟的团队更是少之又少)。资金来源方面,由于国内商业地产REITS始终未能过关,开发商资金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大量项目不得不分割销售成为品牌商户不愿问津的问题购物中心。
4、品牌资源原因
一方面,大陆地区各业态的品牌资源数量远比不上欧美日韩等商业发达的地区,众多购物中心追逐有限的品牌商,同质化竞争无可避免;另一方面,海量项目一哄而上同时上市招商,购物中心项目越来越多,商圈越来越密,商圈客源分流、店铺集客效应及单店效益下降等现象在所难免。同一个商圈范围内多个条件相似的项目同时招商不仅使得品牌商面临选择恐惧症,导致购物中心招商难,品牌商拓展也难,进退维谷之下,加之近两年零售业绩普遍下降,多数品牌不得不放缓了拓展速度。这使得多数新购物中心难以引入具有足够吸客能力的品牌组合(诸如品牌级数和品牌调性),于是这些购物中心也自然难以有理想的业绩表现。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