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五旬的张兴娇是贵州剑河县苗族人,13岁开始向母亲学习刺绣,但如今她两个女儿已不愿意跟她学习这种技术了。让张兴姣担忧的不仅是民间的东西越来越少,传承了千年的手工艺也后继乏人。张兴娇说,自己年轻时物质匮乏,要穿一件新衣服必须亲自动手做,而现在买一件新衣服太方便了,哪还用亲手纺纱织布做衣服?“这些工艺只到我们这一代人了”,张兴娇无不悲观地说。不仅穿着民族服装的人数在减少,传统民族服饰生产技术也在逐渐流失。
祖居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博士王志芬说:“我家乡的年轻人已经不会做彝族传统服装了,我的一套衣服还是很小的时候妈妈手工缝制的,现在这种精湛的技术已经面临失传。”
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的黔东南籍学生吴定霞说,在学校里看到表演时所穿的侗族服装,根本不是侗族的。人们以为凡是包帕子有银饰就是侗装的,这是一个误解。有些村寨年轻人基本不着本民族服装,一律身着时装,从服装上根本辩不出族别。可是,近几年来,这些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又穿起了民族服装,只不过像吴定霞说的“不伦不类”一样,上身着民族服装,下身着汉装。
关于民族服饰的的走向,和张兴娇、王志芬和吴定霞有着相同看法的人很多。现在整个中国,所有人的服装都西化了。不只是各个少数民族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装扮,汉族也不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服了。
民族服饰为何会走向衰落?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服装进入到民族聚居区,丰富的款式本身就对传统的民族服饰带来一定冲击。 其次,与休闲运动服装相比,民族服饰的穿戴比较复杂,有束缚感,还有不容易清洗和不方便劳动的特点。再次,民族服装的制作时间长,成本比较高。苗族和侗族的传统服装,大多采用手工制作,制作一套服装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而成本则在一千到三千元不等。
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是民族文化“可视化”的缩影,它承载着民族生存与发展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这一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和学术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民族服饰该怎样才得到好的传承、保护与利用?
柏林学院的奥尔格·费弗博士认为传统服饰一旦离开其原生的土壤,或经过改良创造,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他倡导少数民族服饰的原生态保护,让其完全回归故乡,而不是拿到博物馆展出或被时尚界国际化、现代化。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李红博士说:要传承各民族独一无二的服饰文化,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服饰制作技术,不仅是要使其成为完整的“标本”或“活化石”,更要让其得到创造性转化。通过“时尚激活”的方式,不仅可以摆脱被拯救的尴尬境地,还能使其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潘守永说:“传统服饰在历史进程中的逐渐消亡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没有必要过于悲观。我们一方面通过建立服饰博物馆等方式来还原民族服饰的记忆现场,同时更要找到适当的传承途径,让这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重现生机。”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建红也认为:目前民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需要通过两种途径相辅相承,一个是静态保护,即博物馆搜藏,将民族服饰原件原原本本地保留,供人们欣赏;还有一种是活态保护,对民族服饰进行改良,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2003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正式启动了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后,国家又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广西瑶族服饰、壮族织锦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内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对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云南,一些民族服装、服饰生产及相关企业被列为国家、省的重点扶持对象,逐步建立起了集生产、加工、制作、销售为一体的服装企业网点,为发展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奠定了基础。在贵州黔东南,州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积极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苗乡侗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整理和申报工作;利用节庆搭台,充分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通过民族文化开发旅游,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觉等。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不仅雷声大,雨点也大。这是一场民族文化的重构,在凯里、黎平等代表着现代文化的城市,抬头低头都都能看到苗侗民族元素。
贵州黔东南州发布并实施苗族银饰刺绣地方标准,即:《地理标志产品黔东南苗族银饰》、《地理标志产品黔东南苗族刺绣》。标准分别对苗族银饰和刺绣的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范围、品种分类、命名原则、生产要求、产品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要求进行了规定。同时,还将苗族银饰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11种工艺作为苗族传统工艺固定在标准中,另外,也把苗族刺绣分为了16大类,品种包括传统刺绣工艺品和现代刺绣工艺品2类。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培养民间银饰刺绣制作艺人,鼓励艺人学习技艺,并改良提高制作效率。
政府的高度重视,民间的热情参与,是否标志着黔东南民族服饰传承进入了一个中兴时代?也不尽然。我们无法否认一个现象是,目前少数民族穿着本民族服装的频率、人数都在减少。缺乏群众基础,民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