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在亲戚的介绍下,韩唯君带着家中仅有的200元钱到成都的一家皮鞋厂,开始了艰苦的学徒生活。
“那时候当学徒,什么都要做,鞋厂环境又差。”韩唯君说,来到工厂的前半年里,没有工资,每天只能领几角钱的生活费,除了正常的学艺之外,还要帮师傅洗衣服、打扫卫生,有时候甚至还要帮忙带小孩。住的是在工厂里打地铺,一到阴天,整个地面全是湿的,几个月下来,年纪轻轻的韩唯君就已经患上了关节炎。
生活条件很艰苦,让韩唯君学艺也更加刻苦。常常到了深夜,韩唯君还在用工厂作废的料,一遍一边地练习。看她如此用心,师傅也毫无保留地教他技术。
“我的生意,是从当年的一个小作坊开始的。”1989年,韩唯君和丈夫辗转来到了贵阳。用两人全部的积蓄,在三桥附近开了一个小鞋厂。没有钱,两人既是老板、又是工人、销售、营业员。
“那时候跑销售,就是一家店一家店地上门。有时候免费送给别人穿,合适了再付钱。”韩唯君说,她家的皮鞋强调的就是质量。她家做的皮鞋,虽然款式上可能和别人的大同小异,但质量绝对要过硬,承诺了能穿一年,就绝对要穿一年,哪怕穿到第364天坏了,她都退钱给客人。
从小作坊到正规工厂
“贵阳几乎一半的生意人,都是从市西路起家的。”韩唯君说,那时候市西路因为紧靠老客车站,成为了贵阳最热闹的地方。来自全省各地的人,在这里来来往往,吃饭、住店、买东西,为这条街道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最开始,根本没有门面,商户们就搬张桌子,或者摆个地摊,生意都很好。
见到有商机,韩唯君和丈夫也在市西路的人行道边,摆下了一张塑料布,这成为她人生中第一个销售“摊位”。
“那时候的人不像现在这么讲款式,买的都是一个实惠。”韩唯君说,和其他大多数在市西路做批发生意的商贩不同,韩唯君不用从外地打货,依托着自己的皮鞋厂,她能有着更加低廉的“厂家直销”价格,这让她的生意有了很大优势。“那个时候,我们自己做的鞋,30至40元成本,卖出去每双只赚1元钱。”韩唯君说,她算是市西路里最早的经营户。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韩唯君的小厂也从夫妻作坊,规模逐渐扩大成了小工厂。家里的亲戚都来帮忙。她还专门到广州去“考察”,学习新的皮鞋款式。一天就能做两三百双,每双赚1块钱,一个月下来她能净赚2000多元。
“那时候一线工人工资才200多元,我们也算是赚了大钱的!”韩唯君说,小地摊让她赚到了第一桶金,也让她走上了鞋业销售之路。
从摆地摊到市西路做批发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靠着摆地摊的盈利,韩唯君的小摊终于摇身一变,1994年韩唯君搬入了市西路的翔云商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门面,20多平方米。
“我觉得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做生意靠的是诚信,在采访的过程中,韩唯君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话。而“诚信经营”这简单的四个字,也成为了她这么多年的“成功之道”。
2008年,韩唯君从外地进了一批货,有一位顾客反映某一品牌的鞋子,穿了2个星期后,出现了鞋面脱色的情况。韩唯君得知后,当天专程跑到顾客家中,主动将鞋子退掉后,还专程送了一双自己鞋厂的鞋作为赔礼。随后她仔细检查了这批鞋子,发现都存在类似问题,随即主动找到分销商,并尽可能通知所有顾客来退货。这件事让韩唯君损失了近万元,但她一点也不后悔。
“做生意的信誉都是靠着一点点积累的,生意赔了还可以再做,但信誉没了就彻底没希望了。”韩唯君说,直到今天她都向顾客承诺,只要是鞋子自身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多久她都会负责到底。“一双鞋子穿不了一辈子,但是诚信一辈子有用。”
靠着诚信,韩唯君的生意越来越好,也越做越大。韩唯君成为了市西路鞋业联盟的负责人,也成为了市西路有名的“皮鞋王”。
从市西路到西南商贸城
去年6月,韩唯君和鞋城的商户们都听说了一件事:“市西路要搬迁,搬到西南国际商贸城。”这对于在市西路做了20多年生意的韩唯君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未来和发展。
“当时最早听说市西路要搬,其实也有些抗拒的!”韩唯君说,做生意的人都讲究做熟不作生。贸然换一个地方,谁都难免担心。此后带着担忧,韩唯君专程到商贸城进行了参观。那时候的商贸城还未建成,但看到现场庞大的规模,听到工作人员的介绍,还是让她大吃一惊。
“我看了以后,就决定搬,还动员其他商户一起搬。”韩唯君说,见到了商贸城的环境后,她就彻底下了决心。她认为好的环境对于未来生意的发展更加有力。“你不可能一辈子窝在一条街上,不可能永远是阴暗潮湿的小铺面。”
随着鞋业业态集体进驻商贸城,韩唯君的三家新店也同时开业了。站在自己的新店中,她显得很兴奋。“我三家店投资了100多万元,花了我10多年的积蓄。但我相信随着商贸城的发展,我的生意一定会更好。”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