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行业综述 > 中国百货业:如履薄冰 寻求转型

中国百货业:如履薄冰 寻求转型

转型与关店是百货业今年的主旋律,关店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转型是不得不做的事。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在电商与购物中心夹击中,百货业到底还有没有生存空间。众人给出的答案是有,可百货业的未来到底在哪?

  转型与关店是百货业今年的主旋律,关店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转型是不得不做的事。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在电商与购物中心夹击中,百货业到底还有没有生存空间。众人给出的答案是有,可百货业的未来到底在哪?

  外资阵营的百货店大多选择关店了事。“外资第一店”退出了济南、常州市场,近两年关闭了近十家门店;日资百货也选择关店,止损相继结束营业;泰国百货也终结了杭州与沈阳市场的停留。本土百货品牌拉开转型大幕,百货巨头频繁联姻互联网巨头、地产大佬。在内部,经营策略已然转变,未来发展重心投向购物中心与奥特莱斯业态;南方百货展开了多元化的尝试,今年开出了第一家购物中心与第一家便利店。

  过去,百货业的烦恼是如何从同质化局面中变得不一样,如今比拼的是谁能最先跟上消费市场快速的变化。从表象来看,零售世界还是要注重发展速度,但这种速度并不是盲目地扩张与效仿。在一众百货品牌的转型之路上,都将目光瞄准供应商。

  部分规模有限的百货品牌在细分市场找着成功的机会。东安市场经过75%比例品牌调整后,商场已从综合性百货转型成青春、时尚的潮流馆;商场强化优势板块,一层增设200平方米的珠宝专柜,同时将扩充体育品牌阵容。

  看似清晰的品牌、品类与组合调整,实际并不容易。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改变,百货店的盈利模型、经营方式也需要改变,百货店经营将从单一联营模式演变成“自营+联营+租赁”的组合结构。盈利模式上,扣点品牌、吸客流品牌,高租金商户的配比、落位也需要细细琢磨。

  在餐饮、娱乐、儿童业态走红购物中心后,面积有限的百货店在尝试融入新元素。当以商品经营为主的“纯百货”底线打破后,百货与购物中心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百货店在向购物中心取经学习。在经营形式上也许二者始终存在差异,但发展趋势会相互趋同,关系也将融合。目前,购物中心从过去的惟租金论转变为邀请快时尚、餐饮、儿童等低租金业态进驻;百货店也放弃只招高扣点品牌,选择引入更符合商场定位的品牌。二者的变化都在围绕一个对象进行,服务好消费者才是赢得市场的王牌。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