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应邀在巴黎歌剧院演出。法国《世界报》给出了这样评价:“女兵们在军旗下练习打枪,用阿拉贝茨和敌人搏斗,用大跳表现勇往直前。《红色娘子军》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为世界芭蕾舞台增加了一朵奇葩。”
红色娘子军战士不但通过在战场上的付出,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还把“红旗”插到了世界芭蕾的舞台上。
正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编导蒋祖慧说的那样,“红色娘子军的题材,决定了我们可以创新。”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选题提出者李承祥:
娘子军事迹千古流传
国家一级编导李承祥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选题提出者和编导。因为生病的缘故,他说自己已经很难到海南重温往事了。“人都会走的,但有些东西会留下,娘子军的英雄事迹千古流传。”在李承祥北京的家中,他热情地给记者倒了茶,缓慢开了口,讲述《红色娘子军》幕后的故事。
搞芭蕾舞自主创新,是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为此专门开了讨论会,一群专家研究选题。
有人建议拿“巴黎公社”做选题,还有人提出搞《达吉和她的父亲》、《红岩》等,但最终被采纳的,是时任北京舞蹈学校编剧的李承祥提出来的《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和人物个性都很鲜明,而芭蕾舞要有女子舞蹈来发挥的,娘子军可以以女性舞蹈为主。”李承祥说,《红色娘子军》不同于过去的很多军事题材,发生在海南岛,地域特色很浓,有椰子树,有槟榔树,有英雄树(木棉树),有万泉河,有少数民族,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1964年2月,一辆有篷子的大卡车搭载着整个创作组来到海南,到琼海娘子军活动的地方,倾听老战士讲述战斗往事。倾听中,李承祥明白了琼岛大地产生这样一支连队的原因,也吸取了很多创作的养料。
白天采访、观察,在脑海里打草稿,到了晚上,整个创作组围在一起讨论剧本。“没有在海南的生活,是搞不出来的。”李承祥说。海南的经历成了李承祥的灵感来源。
李承祥的想法是:要把西方芭蕾舞和中国的古典舞、民间舞融合起来,创作一个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芭蕾舞。但西方来的芭蕾,真的能落地到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吗?李承祥有些担忧。“西方人从本质上来讲气质和文化跟中国人不一样,我们在创作中要在这方面下功夫。”李承祥说,从演王子、天鹅、公主变成演战士,有很大的难度,“我想这次我们搞的戏一定不能这样子,不能让琼花像一个公主一样。”
{page_break}在海南深入生活之后,演员们又到山西大同军队基地参加军训,一改最初“只像娘子不像军”的形象。
1964年9月,周恩来总理看了《红色娘子军》之后特别高兴,提出用《红色娘子军》来招待国宾西哈努克。“10月8日又让毛主席为首的国家领导人一块看了。看完他说了三句话,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李承祥说,他最高兴的是毛主席的话,“过去往往内容好,题材好,但艺术上比较粗糙。
一时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红遍全国。李承祥记得,当时全国都演《红色娘子军》,“出现了舞蹈史特殊的情况,中央芭蕾舞团院子里都是各地派来来学习的演员。”
“我搞这个节目时,根本没想到它怎么能演五十年。”李承祥相信,《红色娘子军》是有其自身魅力的。“去法国演出了,他们那边的观众也喜欢。在国内演出,幕一拉,灯一开,大家就鼓掌。这里面,有一些老同志的记忆在里面,也有艺术自身的魅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编导蒋祖慧:
题材决定我们可以创新
北京,蒋祖慧家客厅的一面墙壁上,挂着作家丁玲的照片,另一面墙壁上,镶嵌着一面大镜子。蒋祖慧是丁玲的女儿,也是《红色娘子军》的编导之一。
蒋祖慧说,在这面镜子里,她能看到年岁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印迹,也能看到一幕幕的过往。而在一扇墙壁的转角处,挂着一张照片,照片的背景是沙滩和大海,蒋祖慧笑得很灿烂。蒋祖慧说,照片是2013年12月在三亚拍的,那是时隔50年之后,她再次踏上这片宝岛。
“想找过去的痕迹,但变化太大了。”蒋祖慧说,1964年,她坐着卡车行驶在海南的土路上,到处都是海南的姑娘跳着担子。那时,三亚“天涯海角”的两块大石头边,仍鲜有游客,蒋祖慧沿着沙滩捡贝壳。“现在不一样了,景区人山人海,街道也是新的。找不到原来的感觉了。”
50年前,她对海南这片热土的感觉和她倾听来自红色娘子军战士的故事,太重要了。那些感觉和故事,后来出现在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之中。
第一场“常青指路”,舞台画布上呈现的是大片的椰林,而在舞台上竖起的是一大两小三棵椰子树。椰子树是歪的,这是蒋祖慧在海南体验生活时受到的启发。“海南文昌椰海公社的椰子树就是歪的,斜长的椰子树特别有个性,符合琼花倔强的性格,琼花从大椰树后闪身出场。”蒋祖慧回忆说。
“如果我们没有到过海南岛,没有见过那些红色娘子军战士,剧本就不可能是这样子的。”蒋祖慧回忆说,她和创作组在琼海采访时,一位娘子军战士给她们讲述说,当时她在逃跑的时候,激动得很,但后来被抓回来,地主恶霸将烧开的水倒在她身上,还让她跪在外头,让她头上顶一盆水。“她说当时的心情,是打不死就还要跑的。”
“打不死就还要跑”的精神,成为了编导们对琼花这个角色的精神一个诠释。
蒋祖慧还给记者讲述了剧中的一个细节。在处理“琼花诉苦”一幕的时候,她反复琢磨该如何去呈现一个丫头诉苦并要参军的心路历程。“我要寻找一个节点,一个契机。”这时,海南的经历又帮助了蒋祖慧,蒋祖慧想起自己亲历的“诉苦会”,决定从连长递给琼花一杯水切入,引出琼花的情感变化。
在经历了一个情感的铺垫之后,琼花内心的情绪倾泻而出,琼花的诉苦和参军,才在情感逻辑上,水到渠成。
“我非常佩服和尊敬海南的娘子军战士,在中国出现这样一支部队,实实在在为妇女打天下,这是我们的骄傲。”蒋祖慧说,她这些年来走了很多地方,感觉海南的妇女与别的地方很不一样。“我那时到了海南,首先看到的是挑担子的女人,我还清晰记得,她们穿着颜色鲜艳的喇叭裤,芭蕾舞鞋,很能干。娘子军战士在讲述战争往事时,神情是非常自豪的。”
蒋祖慧认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得以创新,在艺术上取得了革命性的成功,题材很重要。“题材决定了我们可以创新。”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