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过去,产业转移已经日趋理性化,当下的服装产业转移已具有了全新的特点,无论是东部沿海转出地区,还是中西部承接地区,都更加注重产业转移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正在加快构建完整的现代纺织制造体系,着力发展当地特色纺织服装产业,新增产能集聚化、园区化发展,宁夏、新疆、重庆、陕西等省市地区,都敞开了怀抱拥抱产业转移。
与此同时,中国纺织业向东南亚转移也渐成大势,与前些年企业的观望姿态不同,现在更多的企业拿出了实际行动。一些率先“走出去”的企业虽历经波折,但也迎来了丰硕成果。
随着国内能源、人工、环保、土地等成本的不断增长,纺织企业向中西部和东南亚转移生产基地的脚步不会停止,纺织产业布局呈现多元化趋势也是一种必然。
成本低 政策惠
能够吸引中国纺织企业到东南亚投资设厂,必定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是在柬埔寨能够享受到进口国的关税优惠,能提升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其次是在柬埔寨可用美元来支付工资等成本,可对冲美元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最后是目前中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传统制衣行业的就业吸引力越来越小,招工难度也在不断上升,而在柬埔寨等东南亚一些地区缺失就业机会,人工成本相对较低,招工也更为容易。”某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存波对此表示说。
向西:中西部成产业转移有力支撑
在面对国内纺织企业纷纷“东南飞”时,一部分纺织企业则把目标聚焦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新疆重拳出击
今年7月,新疆出台了力度空前的10项措施发展纺织服装业。预计未来10年带动就业100万人,大手笔引来颇多关注。
新疆出台的扶持政策包括设立规模为200亿元左右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税收特殊优惠、低电价优惠、纺织品服装运费补贴、使用新疆棉花补贴、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保补贴、支持集中建设印染污水处理设施、加大对南疆地区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
根据《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2014年至2018年,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达到860亿元,全产业链就业容量达42万人;第二阶段,从2019年到2023年,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达2125亿元,全产业链就业容量达到100万人。
意在构建全产业链
“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60%,是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具备发展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基础。纺织业产业链长,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带动就业。
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近年来一直低迷,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是产棉重地,但却不是纺棉重地。目前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呈现前大后小的“倒锥形”结构,生产的棉纱85%以上销往内地。这几年棉花价格不断上扬,棉纱价格也水涨船高,新疆棉经内地企业加工为棉纱再运回新疆,其成本便叠加数次。
今年上半年,新疆纺织行业由于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等原因,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是12个重点行业中两个下降的行业之一。
全产业链的缺失已经成为新疆纺织工业发展的拦路石,此次出台的政策根本目的便在于建成纺织产业全产业链。
优势效益
纺织企业之所以能够进军中西部,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西部等省份具有突出的优势效益。
转移步子日趋多元
当一个产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总是要酝酿新的谋变。这种谋变是伴随着社会变革和产业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
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纺织产业,在公元前 5000 年就开始酝酿发展,如今已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民族工业的象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变革的发生,以及产业环境改变,纺织产业正经历着转移的变迁。东部一些纺织企业纷纷迈开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转移的步伐,同时也有一些纺织企业直接把转移的焦点对准了东南亚。
这两种转移让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目前,吸引纺织产业转移无外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低。二是政策优惠。从当下纺织产业转移的两个地区来看,这两方面无疑是最能吸引到纺织企业的关注的。
在成本和政策的双重“引诱”下,纺织企业想要不动心也很难。
纺织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纺织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