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国棉花新政策出台,结束了三年多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取而代之的是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即差价补贴,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直接补贴给农民。而近日,根据中棉协发布的公告,具体的补贴标准已经出来了,内地补贴范围为山东、湖北、湖南、河北、江苏、安徽、河南、江西和甘肃9省,2014年度补贴标准为2000元/吨,以后年度的补贴标准以新疆补贴额的60%为依据,上限不超过2000元/吨。这也说明中国也加入了全球棉花补贴的家庭。
之所以要以棉花目标价格取代临时收储政策,是因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问题已经凸现,国内外棉花价格出现了很大的反差,国际市场的联动性问题导致了我国棉花的产业安全很难维护。而目标价格政策就刚刚好可以拟补这些缺点。
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研究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临储政策虽然稳定了棉价,但是干预了棉花价格形成机制,造成国内外棉价倒挂,扭曲了棉花市场,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新政的核心就是把棉花价格的形成还给市场,由市场供需关系来决定棉价,逐步将整个产业引向正常轨道。”
全球各国对棉花等农产品补贴乃正常现象,在美国,棉花的补贴力度最大,而且本土基本没有纺织产业,所以棉花都是以低价格出口,这一下拉低了全球的棉花价格,成为全球棉花价格的风向标。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对棉花产业进行补贴呢?而且力度那么大,又有什么好处呢?专家称:“这是因为农业的竞争优势丧失,如无补贴,从事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不足以吸引其继续留在农业,如果要让农业持续发展,就要求农业经营者的收益水平和社会上其他产业持平。农业补贴就是稳定就业,其实美国对农业补贴甚多,如大豆、小麦、玉米等产品,本国消费不了就出口全世界,这些产业都是扶持起来的。很多发展中国家还维持棉花种植,是因为劳动力价格低,所以即使收益不高,但依然在本国范围内有比较优势,其他如巴西、巴基斯坦等国家也有补贴,只不过发达国家补贴的多,发展中国家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当然也存在这种情况,农业劳动者的收入跟其他产业比已越来越低,所以依靠补贴来维持这个产业。
既然有好的一面,难免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有的国家因为扶持产业,而一直加大补贴力度,则会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补贴价格混乱。使得准备退出农业的生产者继续留在该领域,造成你农业人数增多。如果中国政府棉花补贴增加,则会提高下游棉纺织产业的原料成本,导致企业想出其他办法,出国到海外设厂,不少问题也因此慢慢暴露出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