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已经进入到了靠科技引领、支撑发展的新阶段。”在近日举行的2014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上,“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孙瑞哲这样说。135个项目获得本次“纺织之光”科学技术进步奖,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纺织科技创新新成就。
“产学研结合”“产业升级”“节能减排”……这些都是本次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的关键词。今年一等奖项目之一“特高支精梳绵单纺紧密纺纱线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就是在企业原有的产品装置上进行改造,研发多种器材,实现“传承+创新”的统一,推动产品换代。
传统聚酯复合功能化技术与装备集成度低,产品同质同构严重,生产企业在与高校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聚酯,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还带动产业发展;棉织物低温快速连续练漂工艺技术可以使练漂污水ph值由12降到7—8,cod总量降低60%以上,促进节能减排……
今年获奖项目中有52项属产学研联合攻关成果,占总数的39%。不过孙瑞哲坦言,就目前来说,一些技术还是走不出实验室,“产学研用”的联动机制并未实现根本突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行业还是要强化政策引导,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本次科技教育奖励大会,还颁发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和“纺织之光”教师奖、学生奖以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奖。
相关链接:
多名专家代表齐聚在北京“时装之都”建设十周年座谈会上,共谋北京时尚产业调整升级大计。会上,北京市副市长张工着重强调,借首都经济发展转型之机,北京要制定好“十三五”服装纺织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引领北京时尚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也表示,北京服装产业应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品牌战略,带动设计研发、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
据了解,在服装价值链上,公认的利润分配结构是:设计占40%,营销占50%,生产占10%。即设计和营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生产加工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业内认为,我国服装企业目前面临在品牌端没有话语权,在设计端又说不上话,只能在生产加工端苦苦挣扎的尴尬局面。整个服装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其中就塑造品牌而言,北京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苗鸿冰曾表示,“时尚行业需要时间积累,品牌更需要文化积淀”,国外高档品牌至少有八九十年的历史,而我国服装业有时装概念还不到20年,因此在品牌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