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女装“高大上”尴尬遭遇国外“高大上”
与男装相比,国内女装行业品牌数量众多,女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数量有限,众多女装公司的年销售额徘徊在4亿元~8亿元之间。
但与男装品牌此前普遍崇尚快速跑马圈地的粗放式扩张不同,多年来,这一类规模偏小的女装品牌定位却相对中高端,较注重设计感,经营相对精细化,渠道的效率相对较高,赢利能力也较好,净利率可达10%~30%。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别看很多女装公司每年的销售额就那么五六亿元,但净利润高,日子过得是相当滋润。
维格娜丝就是这类品牌的典型代表。但颇为有趣的是,如果记者不说,相信很多消费者把V·GRASS和维格娜丝这二者根本联系不到一起,更想不到它来自南京。而这种“高大上”的英文名称与品牌实际身份容易引起的错位,本就是一种微妙的尴尬。
自身本就具备一定实力,加之这种微妙的品牌身份带来的实惠,使这类品牌在之前的市场上如鱼得水。
但这两三年来,它们的好日子遭遇打击。先有国际一线大牌如香奈儿、路易·威登、迪奥、柏宝丽等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再有全球平价快时尚品牌如优衣库、GAP、ZARA、H&M等纷纷加速抢滩“北上广”以及各大省会城市。
这些“大腕儿”们个个“身怀绝技”,在资金、人才、设计等方面优势明显,拥有商品策划、设计、生产、零售一套完整的运营模式。它们不仅在一线城市“广撒网”,优衣库甚至把店开到了北京的华联商厦社区店;而且加速渠道下沉,连二三线城市也不放过,在整个中国市场快速扩张零售网络。
这无疑就像一把“利刃”,插向国内女装市场,尤其是对一批走“高大上”、“国际范儿”的品牌冲击很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业绩下滑严重,甚至出现亏损。
从维格娜丝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除了2012年、2013年两年“急刹车”似的店铺扩张停滞,销售业绩的下滑现象似乎并不存在。但是,比它实力强大不少的宝姿和朗姿的数据,却是“赤裸裸”地摆在那里骗不了人的。
宝姿国际2014年中期营业额同比下滑10.3%,净利润更是同比锐减60.7%。朗姿股份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同比下滑11.77%,净利润也同比锐减58.38%;其中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居然前所未有地出现-912万元的亏损。宝姿、朗姿尚且如此,维格娜丝真正受到的冲击其实可以想象。
显然,总以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作为业绩大幅下滑的主要借口,是多么尴尬。同样是在内地市场的天空下,截至2014年8月31日的上半年,香港I.T集团旗下的国际品牌业务,同比增幅却达到13.5%。
这不禁让人好奇,曾经所谓的“高大上”的宝姿们,如今都怎么了?
其实,主要可能不是宝姿们怎么了,而是它们曾经的那些忠实的拥趸们正变得理性,她们渐渐开始觉悟,开始识破那些所谓的“高大上”的微妙身份,与其花3000元买件宝姿,不如花6000元买件普拉达。
而且,她们也会觉得,ZARA这样的平价牌子也不错,下班闲暇之际上天猫商城淘淘各大品牌的旗舰店也自有它的乐趣。
渐渐的,企业意识到,当曾经无限荣耀的所谓“高大上”成为一种微妙的尴尬时,就只有努力去寻求改变了。
对于朗姿股份来说,它一方面开始收购韩国的童装企业阿卡邦,“淘金”炙手可热的童装市场。另一方面,它未来3~5年的发展战略,是将原有的中高端女装的定位向大众时尚化领域扩延,将旗下莱茵、玛丽安玛丽两个品牌调整为更加大众化的风格。
而对于维格娜丝们来说,当务之急是先冲到资本市场上去,待融到充裕的资金,才能赶紧去干想干的事,比如提高设计水平。
另据记者推测,维格娜丝下一步也可能“淘金”童装,这其实已有迹可循。
国际大牌们蜂拥而入,互联网电商企业们“如狼似虎”,这是空前热闹、也空前残酷的中国零售市场。如此情势下,曾经那些“虚头巴脑”的招数都渐渐变得不堪一击,唯有踏踏实实内修内功,外练招式,并不断积累“比武”经验,认清大势随势而动才是制胜王道。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