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Prada宣布利润较去年下降27.6%。Prada集团报道,此前的9个月(截至10月31日)的净利润为319亿欧元(约3.92亿美元)。
Miu Miu,Prada集团旗下品牌,在过去一季度销售额增长百分之十四。Prada的鞋子在第三季度销售额增加了17%,但皮具销售下降11%。时尚品牌正在通过引入新产品(1000欧元至1200欧元区间)来改善并拓宽其营销策略。
Prada公司的高管将品牌销售的不良表现部分归结于经济困难和政治条件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影响。团队的第三季度报告指出,“奢侈品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重塑阶段,其程度和性质,尚不完全清楚,”。
本季度品牌情况尤为恶劣。今年上半年,Prada在远东地区的销售下降了百分之二。这本来是公司的一个主要市场,导致了整体第三季度减少了13%。回到10月份的时候,Miuccia Prada和Patrizio Bertelli在意大利税务警察的调查确认后宣布重组业务。
相关链接:
这几年,库存成了服装鞋包行业的老大难。一方面,消费者需要的企业没有,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的消费者不要,库存大量积压。有媒体夸张地说,三年不生产,衣服也卖不完。知名企业如美邦、李宁、特步、安踏、匹克,时不时爆出库存高企的问题来。三一重工的建筑设备积压,是因为4万亿的刺激方案结束了,需求陷入低谷;衣服人人都穿,不管女人们的衣橱有多大,款式有多少,每天都在为穿什么衣服、配什么鞋子发愁,服装行业咋就不知道如何满足呢?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服装业经营水平倒退,比以前差了,而是因为业务扩张太快、需求过度多元化,传统的供应链没法满足业务的要求。这似乎是很多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通病。例如十几年前的家电行业,库存就是个大问题,长虹彩电不得不注销几十亿元的库存,也是因为在全国、全球扩张的战略下,生产与供应链系统跟不上业务发展的原因。但是,经过成十年的“补课”,家电行业一方面有效管理需求,从无节制的“跑马圈地”转向相对节制的扩张与增长;另一方面,行业的整体供应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库存问题虽然不时蹦出来,但主要是公司个例,而不是像服装行业这样的行业灾难。
对服装行业来说,尤其是时装业,企业们都意识到多样化选择的重要性,不少服装公司都向zara看齐,甚至豪言每年推出10000种服装。但是,虽说他们的口号是“快时尚”,他们的生产与供应链系统却并不快,仍旧停留在规模经济时代,响应速度慢、响应周期长,结果是短缺与积压并存。貌似两个不同的问题,根源却是一样:产品采用的是差异化战略,而供应链却不是响应型的供应链,两者并不匹配。
优衣库的ceo柳井正说地好:“总体而言,服装行业(的本质)不是持续改进或者生产完美无瑕的面料,而是追逐趋势”,需要快速响应的供应链来支持。对于zara、h&m等广为称道的行业标杆来说,其优势与其说是产品设计,不如说是高度响应的供应链,使得企业能够快速跟进最新潮流。控制服装的品种、放缓扩张的速度,可以缓解供应链的压力,但要真正解决问题,则需要从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上着手。
几个月前我去宁波,专程拜访太平鸟女装部的总经理陈红朝先生。陈先生儒雅斯文,言谈富有哲理。他讲了这么句话,大意是(女装)品种这么多,都是源自女士们每天早晨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不管衣橱有多大、衣服有多少,每个人都觉得不知穿什么才好。言下之意这是行业特点,企业可以有选择地服务一些需求,放弃另一些,比如有些公司侧重中性服装,有些覆盖某个特定的年龄段;但不管进入哪个领域,款式、颜色、尺寸、面料、季节的各种组合,注定了需求的多样化。潮流的不确定性,注定了计划不如变化,需要供应链的快速响应来弥补。当然了,从运营的角度来讲,一种面料、一种颜色、一个尺寸的服装最好做,库存也最好控制,但这样的公司也就关门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