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每两个箱包,就有一个出自花都狮岭”,坊间流传的说法,形象地描绘了因包而驰名的狮岭在业内的地位。皮具是广州轻工业中的一大支柱,仅花都狮岭就有8000多家生产型企业,从业人员超过40万,每年有200万只皮具箱包从这里销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带动着18000多家皮革皮具贸易商家聚集于此,年产值超200亿元……
这一组公开数字的背后,是皮具这一轻工业给狮岭所带来的辉煌:2001年,狮岭被评定为“中国皮具之都”,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皮革协会最早授予的国字号轻工特色产业基地荣誉称号之一,蜚声中外的“狮岭皮具”也一跃成为广州轻工业的一张响亮名片。
然而,进入2014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软着陆”,加上外贸环境严峻,内需乏力,外需不振,内交外困,花都狮岭传统优势轻工业——皮革皮具产业陷入了较大困境,虽然30多年累积起了狮岭皮具品牌效应,但仍然让狮岭的企业、专业市场感受着这个冬天不一样的冷。
现状:庞大代工厂的“CEO”们
在狮岭的近8000家生产性企业中,多以OEM代工贴牌企业为主,狮岭皮革皮具产业规模的形成,这些代工企业功不可没。但是经过二三十的积累发展,以及这几年不断转型升级,这里为数众多的仍是几十人的小型工厂,多且分散,达到300-500人以上的代工皮企已算是比较大的规模了。而在经济大环境顺利情况下,这些代工厂还能“生于安乐”,但面对外贸市场的困境,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的上涨,它们更多地只能在市场浪潮中风雨飘摇。
“刚来狮岭,你可能看到了大街上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景象:开着上百万的豪车,后备箱里塞满了各种皮革原辅材料,匆匆来匆匆去。把料送回厂里去,他还得去街上给厂里员工买菜,也许他从菜市场买回一大堆菜放在厨房后,还得打电话叫水。”一位在狮岭皮具业浸淫多年的设计师曾经这样描绘狮岭代工厂老板为赚取微薄代工费的现状。
在订单蛋糕分得越来越小的形势下,狮岭皮具业竞争到了白热化程度,成本竞争成为狮岭大部分代工企业惟一的竞争。为了节约成本,以低报价拿到订单并确保不亏本,CEO们就得拼命。
困境:这个冬天真的很冷
作为中国进出口的“风向标”,上个月结束的第116届广交会带给皮革人的仍是令人不乐观的讯息:继年初的第115届广交会之后,再次出现采购商和成交金额环比“双降”,传统市场如欧盟、美国、日本等复苏乏力,金砖国家、中东等新兴市场需求疲软,下降幅度在4%至9%不等,订单的短期化、小额化现象更为突出,特别是新兴市场的中小客户签单以几万美元为主,一些采购商还将订单切割成每月结算的方式。
近年来,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持续,贸易摩擦不断,老外也不舍得花钱了,稍早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的新出口订单分类指数预示着中国出口增长放缓,在此全球经济形势中,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难免受到不利影响。而在国内,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放缓,中小企业“钱荒”一时难以缓解,内需总体疲软,而各项成本费用的增长,也在蚕食着本来就已微薄的利润,好多狮岭老板都感觉今年市道大不如前,2014年的冬天,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寒气来袭。
前不久《广州日报》记者走访皮革业时,90%以上的商户都感受到严峻的大环境,纷纷诉苦,“今年生意比往年难做,现在就是维持着,熬过去才有出路。”市场淡了,商户想转型,有太多的想法,行动却不能落地,转型后该走向何方,转型升级的步伐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