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有一种策略相当流行,那就是借入廉价的日元同时长期做多人民币。这种交易策略不仅安全,而且获利丰厚。而随着市场的变化,这种套利交易还能行得通吗?
这种套利策略的盛行基于两点,一个是人民币的长期升值趋势。此前中国政府默许人民币稳定升值,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经升了35%。而另一方面,日元在日本央行的努力下不断贬值。
今年以来,外汇市场出现剧烈震动,尤其是新兴市场货币齐齐贬值,印尼盾最近跌到16年新低,俄罗斯卢布贬值幅度高达70%,就连因油价暴跌而受益的印度与土耳其的货币对美元都开始走低。为了避免对日元升值太多,韩国自8月以来已经两次降息。
许多分析师都认为中国会采取同样的措施引导人民币贬值。今年春天人民币确实一度连续大跌,累计跌幅达3%。
但高盛分析认为,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人民币依然是相对强劲的货币“堡垒”,以贸易加权汇率来看,人民币走高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在本月也曾提到,今年以来美元是最强的,美元兑欧元的升值超过10%,对日元的升值超过11%。而人民币在全世界是第二强,实际有效汇率表现为升值。
英国解读为:这是中国央行首次公开警示人民币过于强势,意味着在通缩阴霾袭来以及亚洲货币普遍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可能会改变汇率政策。
尽管诸多分析认为未来人民币有较大的贬值风险,但英国一篇评论文章提到,目前中国已经不那么需要依赖廉价货币来支撑经济繁荣之路。
尽管中国的经济在放缓,但其基数很大。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当局可以开始抛弃原先低附加值以及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庞大的经济体量与货币贬值催生的。
此外,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增长质量下降,有时候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中国正在小心谨慎地朝着国内消费驱动的模式转向,同时避免走上严重依赖投资、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老路。近来中国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首次超过了投资,在这种转型过程中,中国也在允许工资上涨。
一个健康的国内市场将会转化成可能的新的增长极,这将带领中国走向一个新的更具竞争力的发展轨道。低廉的实物资本和日渐优质的人力资本将会带来各式各样的创新,甚至可能振兴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在数据挖掘、3D打印、医学等领域抢占先机,中国将会逐渐在这些领域发起挑战。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崛起就是一个例子。
而与此同时,日本廉价的货币意味着其制造商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去改进和抛弃原先的模式,这种自二战以来就推动日本繁荣的路径实际上是利用国内市场来支撑海外销售。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