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就是质量不过关,有人说是棉种问题,有人说是后段加工技术的问题等等。这是一个老话题,曾有多少人为此奋笔疾书,这又是一个新话题,毕竟我国机采棉属于起步阶段,随着人们逐步深入的了解,覆盖在机采棉身上的那层帐纱渐渐被掀开,使它逐渐露出了真相。
最近,一位行业人士表态说:“国内机采棉应该称作机采的棉花”,这话听起来有些拗口,却点在了要害上。目前国内机采棉几乎全部使用手摘棉的棉种,按照机采特定的行距、株距要求播种,生长期间也是手摘棉的管理模式,只有最后采收时使用机械作业。而国外是从专业的育种、田间生产管理直到最后采收作业,都有一套专门为机采棉量身定做的规范要求。我国从国外进口先进的采棉机,可是采收的棉花在质量上还是与其有较大差距,这就不是机器设备的原因,而是棉种的问题了,截至目前国家也未审定一个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向中国棉花网记者表示,机采棉种和手摘棉种的研发方向有较大区别。一是机采棉种要求棉花结铃、吐絮要保持高度一致,手摘棉种则是尽力延长结铃、吐絮时间;二是机采棉种要求棉花结铃、吐絮部位集中在棉株中部以上,不能太靠下部,否则机采时会受到地膜干扰,手摘棉种则要求棉花立体结铃,提高产量;三是机采棉种要求棉花结铃吐絮部位集中,便于机采,手摘棉种则要求棉株更多向四周生枝结铃。四是为了应对后期多道清杂工序,机采棉种要求棉花纤维的长度、强度等指标均高于手摘棉种。
由此可见,简单的将手摘棉种按照机采模式播种,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势必影响到棉花质量。纵使后段加工设备、技术再先进,与掩耳盗铃又有何不同!
一面是我国相对落后的机采棉种的研发,另一面却是机采棉迅猛发展的形势。一位棉花专业人士曾在两年前对北疆各大师团进行调研,当时机采棉的比例为五师90%,六师50%,七师50%,八师89%,而2014年的比例增加至五师90%,六师85%,七师90%,八师90%以上,基本上可以说除了地头、角落之外,北疆所有兵团已经实现了完全机采作业。值得注意的是北疆地方上机采的推广和普及也在加速。从两年前对田间种植的株距、行距采样调查来看,机采率不会超过30%,而到了2014年,北疆地方机采比率已经超过了60%。虽然南疆地方目前机采比率仍然仅为北疆的一半,但是考虑到种植成本的巨大差异,机采趋势已势不可挡。
这一矛一盾已然箭在弦上,如何解决!我国著名棉花遗传育种家喻树迅表示,现在内地棉纺企业对新疆机采棉质量有看法,认为杂质多和品质下降,这很正常,因为新疆发展机采棉也就是最近5年的事情,而美国、澳大利亚发展机采棉有100多年了。当前,新疆建立适合高产国情的新型机采棉技术体系迫在眉睫。科研人员要重点在两方面攻关:一是要在新品种选育上下功夫,要选育高产、高品质和新品种,以降低机采损耗;二是要在清花设备和技术上下功夫,降低杂质对棉花品质的损害。
可见机采棉质量管控是一整套流程体系,主次矛盾都要解决好。首先,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制造出真正适合国内棉花采收作业的采棉机;其次,不但要改进轧花工序,使之更加适合加工机采棉,而且适当减少皮清工序,对纺织企业来说,棉花纤维、长度、强度等指标重要性远远高于皮棉含杂量指标;再次,加大纺企工艺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购置处理机采棉的相关配套设备;最后,完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体制,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竞争及优质优价格局的形成。
从试验研究—示范—技术成熟—大面积应用,一般需时10年的规律来看,我国机采棉种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棉种问题作为关键因素,又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如何集中优势科研技术攻克难关,不仅研发出优质机采棉种,同时改进后段各道工序及技术,着实考验着各相关科研单位的智慧,同时也是快速提升我国机采棉质量的一条必经之路。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