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的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广州市民都有体育运动服饰消费的经历。市民体育消费多数是建立在个人兴趣和保持健康的消费观念上。但总体来说,广州市民的体育消费偏低,市民潜在体育消费能力还没得到释放。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员认为体育消费是精神体魄同时受益,提出以下建议:
一、如何提高市民的运动服饰消费水平?恐怕不只是“价格战”那么简单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的运动服饰消费还处于较为低级的状态,具体表现在运动服饰支出量偏低、购买的运动服饰类型较为集中单一。价格战只能让问题更严重。就未来趋势而言,近几年,健康意识的流行推动了受访对象在体育运动服饰消费方面的支出。
有数据显示,体育运动服饰消费者整体数量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持续增加。针对这块越做越大的蛋糕,单纯的价格战已经不能挑动消费者日渐麻木的神经,消费者需要更多更新鲜的刺激。
二、体育运动服饰“洋品牌”的完胜值得深思
在关于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品牌偏好”调研中,国外的运动服饰品牌以近乎压倒性的优势碾压了国内的运动服饰品牌。本土的运动服饰品牌在努力提升自身产品性价比的同时,更要注重本土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的建设。国内运动服饰品牌欠缺的更多是在核心能力方面,忽视创新才是致命伤。
三、给穿戴式智能运动设备“降降温”
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不少移动设备厂商都把以智能手环为代表的穿戴式智能运动设备作为业务拓展的重点,各种运动手环、智能手表层出不穷,市场上看似热火朝天,但从调研的结果来看,这块市场似乎并不容乐观。大部分受访者都因为不了解功能、价格不符合心理预期等原因对所谓的穿戴式智能运动设备不“感冒”。
以体育运动服饰为代表的体育产业作为国家经济中的一部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举足轻重,如何提升整体产业的发展水平,摆脱“中国制造等同于廉价产品”的固有印象值得我们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