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新街口逛了几家商场发现,在鞋子柜台、服饰柜台,大多数品牌的标识都只有英文,没有中文,看起来都是“舶来品”,不过,在一家中高档商场,记者随机问了几个标了英文商标的品牌来自哪里,回答却是五花八门,有说从韩国来的,有说从中国台湾来的,还有是从欧美来的,也有干脆承认国内品牌的,就是用了个英文商标。
而国内品牌标英文商标的这家,女装价格还出奇贵,一件羊毛大衣要7800元,一件纯羊绒大衣要28800元,一件皮大衣甚至要3万多元。记者不由得感叹,这个价格可以去买奢侈品大牌了,没想到专柜小姐理直气壮地说,“这就是大牌啊!”记者再看了一眼品牌,确认此前没有听说过。
转了一圈商场,记者发现,一家中高档商场里面,竟然百分之九十以上服饰鞋子品牌都是洋文,很多品牌不认识,品牌只是几个简单的英文字母组合在一起,在字典上查不到含义,拼读起来也很困难,只是衣服的价格,要比中文的牌子贵上不少。
相关链接:
从棉纺织行业看,形势非常低迷。如果单从供应角度出发意义并不大,因为2011年大涨时的棉花供应未必会比现在少,现在的棉花供应也未必严重过剩。
主要是大环境的变化导致下游出现了深层次的调整。一是从宏观经济看,调结构是我国的主旋律,随着经济回落,国家调整产业机构,纺织等低端制造业首当其冲会受到冲击;二是我国纺织业已经过了高投入、高增长、高盈利时期;三是我国纺织业明显也在进行产业升级,而高端纺织生产恰好用棉量少,耗棉大的低端纺织厂在大面积关停。
基于这些原因,目前棉价很难像2008年那样快速反弹。2008年棉价探底后能迅速回升一是各国政府大力刺激,导致需求迅速企稳回升;二是当时我国纺织用棉量仍处在高峰。但目前这两者都不具备。
目前市场:价格低迷,心态悲观,贸易商离场,各环节压缩库存;价格处在下行通道,纺企为防止亏损,必然维持低原料库存。这是典型的熊市特征,而熊市中买方对卖方议价能力增强。在宏观不利和
产业调整的情况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纺企会维持低库存状态。也就是说,虽然棉花供应方面的一些利空(高库存、增产、内外价差)已经逐渐消化,但主动权在下游。棉花市场出现:定价权向下游转移,纺企低库存成常态。
棉花基本面看,棉价已经跌至加工厂成本,买卖双方会有个博弈过程,目前尚没有条件让现货大幅低于成本;另一方面,现货并未明显好转,加工厂关注期货价格,如有少许利润,就会考虑在期货上抛货。
从更长期看,种棉对农民吸引力下降,明年国内减产是大概率事件。而随着宏观经济改善,纺织用棉有望改善,棉价下方虽然仍有空间,但也渐进尾声,明年下半年有反弹做多的机会。
不过目前质量是制约国产棉的根本,期货所代表的棉花质量不能吸引纺织厂,收储导致国产棉普遍质量下滑的问题,需要几年时间解决,需要从农民、加工和贸易各个环节进行调整,产业的好转也非一时之功,在彻底好转之前,棉价还会维持较长时间的底部震荡。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