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格局变化中的四川外销鞋城
2012年,由成都置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西部鞋都产业运营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四川外销鞋城正式竣工,并全面启动招商。外销鞋城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中国女鞋之都”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域,力图打造成继武侯直销鞋城和武侯皮革城之后的四川鞋业商贸及发展的又一重要平台。
而2012这一年,恰好是“中国女鞋之都”正式挂牌成立的第十个年头,也是四川外销鞋城负责人彭军投身到四川鞋业发展的第十个年头。川鞋产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彭军执掌的外销鞋城亦在不断变幻的产业发展与商贸格局中探寻着新路径。将自身定位于“原产地外贸出口平台”,以出口鞋厂为主要服务对象,重点吸引欧美等国际采购商下单采购。其亮点在于搭建一个国际鞋业外贸企业直接连接四川女鞋原产地的贸易平台,省去过多而繁琐的中间贸易环节。作为鞋业综合运营商,外销鞋城组织四川多家鞋企参加俄罗斯mosshoes、德国GDS等国际鞋业展会,与美国的采购商吉姆拉、意大利的展览巨头博洛尼亚展览集团建立了联系。
彭军介绍道:“组织四川鞋企参加国际鞋展,不仅是让川鞋走出去,更是邀请国际鞋业采购商到成都实地选购女鞋,吸引更多国际订单。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这样的思路下,外销鞋城在2013年承办成都首届国际鞋展,向“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鞋业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又迈进了一步,并被商务部授予了“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的称号。
据彭军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川鞋基本上依赖于外贸出口,90%以上销往俄罗斯。但是随着近十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外贸环境趋紧,单纯依靠之前的对俄边贸,很多鞋企面临着生存压力。于是一方面,鞋企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欧美市场,另一方面,则将目光投回到内地,鞋业商贸格局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发展。
包括彭军在内的鞋业运营商开始鼓励四川鞋企“两条腿走路”——外销与内销相结合。如今,川鞋内销份额占据30%至40%,外销占据60%至70%;而在外销中,对俄贸易依然占据60%,30%则来自于欧美等新兴市场。在此基础上,四川外销鞋城自身也逐渐面临着转型升级——从单一的外贸出口,开始兼顾内销,并注重电子商务的发展,打造工厂联盟订货平台。开始构建“本土建基地、沿海建窗口、海外建终端、内销塑品牌”“四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形成“鞋业工厂品牌零售中心+展览展示中心+工厂总部订货中心”的服务体系。
彭军透露,转型升级后的外销鞋城进驻企业将达到400家,力争实现每年4000万的订货量。现在成都拥有鞋企约2000家,如果按照每家鞋企占用100到300平米的展示和订货平台,还需要5到10个外销鞋城这样规模的商贸中心。
川鞋产业广阔的前景促使产业园区进一步发展:逐步将生产环节外移到崇州、金堂以及乐至、安岳等地,成都市武侯区“中国女鞋之都”则重点培育设计研发和商贸物流的功能,将产业链各个环节在地域上剥离但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川鞋产业园区迎来再一次转型升级。而对于“中国女鞋之都”来说,专注于产业链前端,产业层级将迎来更大提升空间。
“中国女鞋之都”的三次转型升级
四川外销鞋城是“中国女鞋之都”转型升级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产业园区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变迁。
第一个时期是整合行业资源,建立鞋业工业园区的阶段。
1997年至2002年,四川鞋业“搬迁放量”,从传统集中地的浆洗街、百花潭公园一带开始向外搬迁。成都市的金花、簇桥和双楠成为新的鞋业聚集区,开始从小作坊向工厂转变。
2002年7月,武侯区正式提出“建立武侯鞋业工业园,打造西部鞋都品牌”的发展思路。紧接着8月,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管委会正式挂牌。9月,在武侯区川藏路和武侯大道两侧,规划面积达5.5平方公里的鞋都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为集品牌企业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培训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研发中心于一体,产业链完善、服务配套齐全的特色鞋业产业集群园区。
彭军们纷纷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武侯直销鞋城、武侯皮革城等专业市场先后建立;百丽等一线鞋品牌争相入驻。
第二个时期是拿到“中国女鞋之都”的国字招牌,跻身全国行业前列的阶段。
2006年1月,“武侯鞋业工业园”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联合授予“中国女鞋之都”品牌称号。正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顾问、中国皮革协会名誉会长徐永所说,“中国女鞋之都”是一块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标志制鞋产业进入了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转变增长方式,推动二次创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自从“中国女鞋之都”授予成都武侯之后,成都中国女鞋之都的名声不胫而走,蜚声海内外。从这一年开始,随着国际鞋业“西鞋东移”和国内鞋业“东鞋西移”的启动,四川鞋企逐步开始步入国际之路,产业迅猛发展。
第三个时期是“武侯建都、周边建园”,产业平台再次升级的阶段。
2006年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鞋业生产布局调整和区域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受劳动力成本增加、土地资源紧张、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鞋企陆续将生产工厂从“中国女鞋之都”等成都中心城区迁移至成都以外的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沛的地区,逐步形成全省范围内的呈梯度、放射性布局。
至此,“武侯建都、周边建园”的模式开始实施。即:武侯建研发检测、展览展示、物流配送、人才培养、贸易采购之“都”;在乐至、安岳等地建鞋业园区。对此,彭军这样解释:“都”是“大脑”,是中枢,即生产前端的研发设计与终端贸易、展示平台;“园”是“躯体”,是生产领域及相关环节的延伸。
据了解,四川外销鞋城已与位于安岳县的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共同签订了《武侯建“都”、安岳建“园”,都园携手、脑体结合、推动制鞋产业转型与转移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凡四川外销鞋城的入驻鞋企和合作企业,将生产工厂转移至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的,承诺给予配套手续费减半的优惠政策,凡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内的入园企业入驻四川外销鞋城总部展示订货中心的,承诺给予减免2年租金的优惠政策,同时由渝成制鞋产业园对优势企业给予装修补贴。
如今,正在经历第三次鞋产业转型升级浪潮的“中国女鞋之都”,如何抓住产业新格局形成的契机,优化产业结构,是必须破解的命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