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仅2.3%,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6.1974, 0.0004, 0.01%),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
而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定下的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目标为7.5%左右。最新的外贸进出口数据距年初定的预期目标相差5.2个百分点,成绩未达标。
对此,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未达标其中的原因相对比较复杂,这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外贸进出口当中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下滑拉低了进口值等因素都有关。
从数据可以清楚看到,去年5月份以来,全球大宗商品持续下跌,数据显示,从2014年5月的504.5一路下跌到12月份的437.7,跌幅达到13.2%,受此影响,我国进口值增速被拉低3.3个百分点。
“进口和出口贸易差异之所以那么大,大宗商品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进口的价格,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速度比出口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速度要大很多,比如石油、铁矿石进口的价格都下降了一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副主任肖鹞飞指出。
实际上,出口增长与进口下降的背后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内需比较疲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加之国内产能过剩导致的内需疲弱也是进口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肖鹞飞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投资需求来看,由于产能过剩目前对新产业的投资,基础设施的投资、房地产等的投资速度在减缓,使得投资需求明显地下滑,而消费需求又很难提升,因此进口出现明显下滑。
对于未来进口的走势,肖鹞飞认为, 2015年经济状况变化不大,加上整个世界需求状况没有完全恢复,世界经济是否会完全通缩不一定,但需求会下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因此未来进口低速增长还会持续。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