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关店潮”中躺枪的企业和品类越来越多,店面、位置、规模、数量,2014年,企业始终面临着扣紧命脉的终端调整。站在2015年的年坎儿上,业界同仁们都想问一句——终端调整到底该如何把脉?
据2014年12月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波司登在去年上半年从8216家门店减少到了3436家,有媒体如此比喻,“这意味着波司登每天要关掉19家门店”。这样的说法或有危言耸听之嫌,但被“关店潮”打击的确实并不只有波司登一家。
去年上半年,李宁关了244家店,安踏的门店数量减少了50多家,匹克减少了300多家。同样是去年上半年,七匹狼、九牧王和卡奴迪路分别关店347家、73家和53家。佐丹奴的三季报也显示,2014年,该公司在中国内地市场关店总量165间,其中41间是自营店,124间为加盟店。
至此,“关店潮”已经蔓延至全行业,如果说休闲、运动等品类是前几年“关店潮”的最直接受冲击者,但到了2014年,一些羽绒服和男女装企业也未能幸免。
来自线上的价格冲击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线下关店的主要诱因,不少品牌在线上布局时通常会面临线上线下利益分配的抉择。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JACK&JONES接连几年刷新了天猫“双11”的男装销售纪录,但其实体店关店速度也着实惊人。
诚然,互联网时代,拥抱电商是不二选择,伴随着流通环节不断简化,终端运营已经不能靠价格战胜出,谁的中间环节更精简,渠道扁平,谁就更有竞争力。可以说,“关店潮”的背后是传统流通模式的被抛弃。
相关链接:
实体店作为产业链的最后一环,店面热闹还是冷清,反映的是设计内核和概念包装是否给力。
一直以来,有一个原因与本土企业的终端调整频频联系在一起: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让本土品牌的城池守得越发艰难。其实,我们很难判定是“款多量少”的快消品牌养刁了消费者的胃口,还是变得挑剔的审美变化给了这些品牌机会,但可以确认的是,品牌设计内核缺失才是对“关店潮”的最致命一击。
服装企业不重视市场潜在需求的挖掘和分析以及在设计上的研发投入,只是依靠市场货品的畅销程度来决定企业的生产计划,导致企业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这已经是老生常谈。2014年,大批服装品牌“曲线救国”,意图在终端店面上下工夫,以体验店的形式玩跨界,以视觉营销抓人眼球。一时间,搭界餐饮、音乐、电影、动漫等多个领域的体验店纷纷冒了出来,陈列设计诞生了新风格,在服装店里喝咖啡不再是新闻。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曾建议,品牌应加大营造时尚文化创意的舆论氛围,以影响、辐射和引导消费,从而提高行业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虽然“跨界”依旧会是2015年服装业的“一把火”,但也有声音认为,只有产业链上的“跨界”才具有延伸以及成功的最大可能性。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2015年,做有视觉、有体验的店不难,难的是做有文化的店。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