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如约来袭 考验企业用人智慧
距离春节仅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许多打工族选择归乡过年,一年一度的“用工荒”再次上演,除了人们熟知的快递行业,用工短缺现象还出现在餐饮、护工、家政等行业。
年底用工荒的出现,除了员工回家过年的原因,也与服务行业长久以来不被重视、服务人员不被尊重相关,而工资福利待遇较差同样也是用工荒出现的主要原因。总体来看,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短期内难以缓解,劳动者技能素质与企业用工需要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如何缓解当前日益紧张的供需矛盾,考验着用工企业的智慧。
快递:年轻人想法多 流动性较大
“年龄在20岁~35岁这个阶层的快递员相对较稳定。”北京申通快递和平里网点经理张先生告诉记者,“年龄较大的人家里事情比较多,无法完成快递任务。而20岁以下的年轻人想法较多,流动性较大。”
虽然快递员的数量在减少,但是临近年底快递量却持续增多,每个人的工作量因此明显增加,顺丰快递安定门网点的一名快递员告诉记者:“有时早上7点多就开始忙碌,晚上10点才得以休息。”
为了弥补年底人员流失带来的缺口,不少快递公司采取加大招聘力度,提高快递员待遇等措施。记者打开58同城招聘页面,看到“快递员”、“客服”等职位被标注了显眼的红色。很多招聘信息都标注了“急招”字样,“包食宿”、“就近分配”、“可兼职”等条件都显现在招聘通知中。
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多个快递公司的招聘效果依旧不佳。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快递行业竞争激烈,各个快递公司的利润都在降低,快递员“月入过万”的神话已经很难实现。而且,随着快递公司对快递员的要求逐渐提高,一些顾客又要求苛刻,这个行业对员工的吸引力正在降低。
餐饮:大型餐饮集团受影响较小
通过与多家餐饮集团的人力资源部交流,记者了解到,餐饮业服务的用工缺口在平时就有体现,“这个行业平时的缺口就在5%~10%之间”,金百万餐厅副总经理江先生说道:“很多人对餐饮服务员的定义只是‘端盘子的’,这个行业在很多时候不被尊重。”
而临近年底,餐饮行业服务员用工荒现象更加明显。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的蔺先生表示,他们长期向北京各知名餐厅输送服务员,也感觉年前招人困难。尤其现在许多“90后”不愿意做服务员,感觉这个行业既累又没有前途。
为了弥补员工回家过年导致的用工荒,餐饮行业的老板想尽办法,提高工资是最常见的吸引措施。即便如此,餐饮行业春节期间人员的短缺和高昂的人力成本甚至迫使一些规模较小的餐饮店直接关门。
不过,春节期间的用工荒似乎对一些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餐饮企业影响较弱,江先生告诉记者:“不得不习惯年底用工短缺,每年到这个时候都要想方设法应对。”
对于因为员工回家过年造成的职位短缺,大型餐饮集团会通过及时招收临时工、寒假工来弥补,推出一系列奖励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流动对集团的影响。
护工:正月十五前采取一对三看护
记者在北京通州区一家陪护中心采访时了解到,该公司共有合同员工150人,但到2015年1月中旬,留职的仅有75人。“老员工回老家,新员工招不到,即使招聘到少数新员工,他们也选择在春节后上岗。”该陪护中心的郭经理说道。
在北京潞河医院,护工的平均年龄在35岁~45岁,且多为外地进京务工人员,但入职前会有集中的半个月培训才可以上岗,之后每月都会有短期培训。
对于春节期间的员工减少,郭经理表示,护工本就属于临时工类,没法强行留职。
在缺少护工的情况下,陪护中心会在家属以及医院同意的情况下,采取一对三的看护服务,这种情况一般到正月十五会有所缓解。护工魏女士今年过春节决定不回家,留京继续工作,“一到过年工作量就会增加,平常是一对一24小时看护,现在有时候要同时照顾两个老人,有些吃力。”魏女士表示,“现在身边大多数同事都已经回家了,不过都是请假,年后还会继续工作,期待这个行业能有所改变,更加规范。”
家政:早早离去 去而难返
“干完这个月,我就回老家。”在北京从事家政服务已经六年的陆阿姨对记者说。
一般情况下,30元一个小时,是目前北京家政公司的时薪标准,但30元的时薪,中介公司往往还要抽去10元。
陆阿姨说:“即使每天都能接到活,工作六个小时,一天120元,一个月才能挣3000多元。好一点的是老客户,不通过中介,一周一次,一次100元,但这样的活也不多。”
而据官方微博“上海新闻播报”消息,上海五六十万家政从业人员中本地人只占4%,春节留沪的仅十几万名,明显供不应求。
人员紧缺,去而不返,在家政业已经是老现象,老问题。 “即使春节再涨工资,平时工资低,也没保证,不划算。”陆阿姨的老乡张大姐这样解释。而更让她们为难的是现在行业协会提倡的标准化。“我们都没太多文化,做保洁都是靠良心,给雇主好好干活,不偷不抢不干犯法的事儿。如果让我们又培训又考试,还不如回老家做点小生意。”
记者在北京家政服务协会的官方网站上看到,2015年1月7日发布了“关于开展北京市家政服务行业专项培训”的公告,随后还发布了培训报名表。对此陆阿姨等人表示“不会上网,没有看过。”
从2011年开始,月嫂“月入过万”的消息不绝于耳,但这种专业人员毕竟是少数。调查发现,无论是北上广还是二三线城市,小时工收入差距并不明显,也正是这种无差距收入,让更多的家政人员选择了早早离去,去而难返。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