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如果想走创新驱动之路,一定要建立以股权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这里面又有两点特别重要:
首先是必须要放开IPO的注册制,给所有企业公平上市的机会,以刺激创新。而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15年IPO注册制的推进很有可能超预期。过去我们的IPO是为少数企业服务的,所以诞生了权贵资本。为什么连李嘉诚要撤离中国,有人说是看空中国,在我看来还不如说是大势已去,因为过去权贵资本在中国吃得开,而在新政府共同富裕的理念之下,权贵资本已经没有了优势。现在新政府的核心理念是共同富裕,这意味着IPO必须为所有人服务,给所有企业共同富裕的机会,而不是停留在为少数人服务阶段。所以我们坚信在共同富裕的理念之下,IPO注册制会很快实现,从而为中国的创新机制打下基础,肖主席也讲股票注册制是今年资本市场的头等大事。在这里面已经有了很多铺垫,比如说在简政放权之下,14年新公司法的实施极大简化了公司的注册流程,将资本由实缴变成认缴,而这也是最近两年新公司注册数量激增的重要原因。比如说15年起公司债的注册制已经实施了,就差股票注册制的最后一脚了。
其次是一定要打破债券融资的刚性兑付,否则的话股票就没有人买了。理由也很简单,如果都像超日债一样,不光赔本金、利息,最后连罚息都赔出来,购买一年下来收益率也差不多翻番了,那么还买股票干什么呢?大家反应过来应该去买另一家出事的华锐债,后来发现停牌了。而最近另外一家湘鄂债的发行人砸锅卖铁,几乎把值钱的家当全卖了,就为了还公开发行的债务,这简直就是当代资本市场的活雷锋啊。如果所有债券都是刚性兑付,那么资金就会源源不断流向这些高收益率低效益的企业,导致资源的错配、经济结构的恶化。
所以如果比较下美国以及日本欧洲,可以发现另外一个重要的差别在于美国让雷曼倒闭了,所以大家必须学会甄别公司的好坏,而日本、欧洲都没有违约,所以日本的索尼可以一亏十几年,把本来可以给别人创新的钱都亏光了。而欧洲出现了希腊等诸多的无赖国家,仗着欧元区承受不了其退出而不停地敲诈,而市场也配合地认为其债务最终能没事,所以大家都愿意买这些国家的垃圾债,而最终则是金融资源流向了低效率的国家、而无法支持经济的创新以及转型。
所以在中国如果要走创新之路,必须要打破债务的刚性兑付。但是一直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是刚兑不断,类似于欧洲和日本,那么到底我们未来有没有打破刚兑的希望呢?我们觉得希望很大,因为新政府正在建立一个防火墙,为打破刚兑做准备。过去为什么刚兑打破不了,st股票不能退市,原因在在于诸多的散户参与,而一旦有企业破产或者退市,散户确实很可怜,很可能一辈子的积蓄就赔光了,所以基于稳定的考虑,我们一直在维持着刚兑。但是现在我们发现,新的公司债发行制度引入了投资者分类制度,以后要想购买AAA级以下的债券首先要成为合格投资者,而合格投资者的资产起点是300万,包括新三板也有类似的安排,只有拥有500万以上资产才能购买新三板的股票。而这就类似于建立的防火墙,既然有钱就可以任性,万一真的购买的债券、股票破产了,大不了走破产程序搬一个机器回去,你有300万哪怕是拿回去1%也能继续生活。包括最近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检查,很多人说是管理层见不得股市涨太快,在我看来还不如说许多券商把融资融券业务资格开给了不该开的人,如果连10万的客户都给人融资融券的资格,万一真的暴跌以后爆仓了怎么办,很有可能血本无归,所以融资融券业务检查的核心是保证有50万的防火墙,这样即便出了事也亏的起。而15年最重要的防火墙当属存款保险制度,过去不能打破刚兑的一个重要顾虑是担心风险传染,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如果以后50万以下的存款都得到了全额担保,那么即便出现了银行的违约,也不会导致大规模挤兑的发生,毕竟50万以下有着政府的担保。反过来也意味着打破刚兑成为可能。
所以说,如果我们想成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放开对股权融资的约束,同时打破债券的刚兑兑付。但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未来股票大规模发行,而且债券还有违约,那么这些股票和债券怎么能够吸引别人买呢?所以我们说,在那个时候一定会有降息,只要利率低,就不怕这些东西没人买。所以在我们看来,降息的顺序很重要。
我们发现中国目前迫切需要一个凌驾于一行三会之上的机构,协调推进金融政策。目前最佳的顺序是先放开股债融资、打破刚兑,让金融反哺实体,消除潜在的金融泡沫,然后央妈的放水就是顺理成章。而比较不好的顺序是央妈迫于经济通缩压力先放水,之后股债继续大涨,最后再放融资、打破刚兑,导致暴涨暴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目前我们无法判断降息的时点,只能给出期待的最佳路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希望何在,降息之后经济什么时候能有企稳的希望?
在14年底时资本市场曾经存在着“大、小之争”,简单的说就是认为大的好,因为大的便宜。而小的不好,因为小的贵。结果如果按照这个思路下来,15年估计要难受死了,因为小的又比大的好了。所以说在中国做投资心中不能有执念,就好像去年的大象也能飞起来一样,一切都有可能。
那么到底是谁更好呢?如果从经济结构角度看,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去理解国企改革带来的改变。我们总结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两条,一是混合所有制,二是分类监管。而这两条其实就是一条,就是把国企过去垄断的行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那么国企垄断了哪些行业呢?不在充分竞争的制造业,全部都在服务业里面。
而我们仔细的比较了过去三年国企在各个服务业的投资比例,发现目前大家喜欢的行业基本都属于国企正在逐渐退出、民企正在进入的服务业。比如说过去几个月大家非常喜欢的券商,九鼎已经拿下了券商牌照,券商正在对民资放开。而民营银行也在放开,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放开,比如保险。我曾经特别不理解保险,因为确实本轮股债双牛的行情和很多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关系不大,但是有人给我重要的启发,保险特别符合共同富裕的理念,因为按照共同富裕,未来一定会收遗产税和财产税,保险可以帮忙避税,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保险可以帮大家养老。所以可以看出来,无论券商、银行、保险都属于服务业。而大家过去喜欢的传媒、体育、教育包括互联网金融也都属于服务业。以前大家只能看央视,现在有了《好声音》等诸多选择,以前中国国家足球队被各种调侃,因为从来不赢球,但现在居然连赢三场不可思议,也是因为放恒大进去了,而各种宝宝类基金也是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推进,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所以我们发现大家这几年喜欢的行业,无论大小,都属于服务业。
所以,我们坚信未来中国经济属于服务业,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到了后期,肯定是快要结束了。过去中国人多、所以劳动力工资低,钱少所以资本回报率高,非常适合工业化,而通过银行信贷就可以为工业化提供融资。而未来中国人少,所以劳动力工资高,钱多所以资本回报率下降,因此已经不适合工业发展了,而劳动力工资上升最有利于服务业发展。而在服务业的时代,由于资本回报率下降,因而没法通过银行信贷提供融资了,只有资本市场懂得如何给服务业估值,因此未来从工业到服务业的转型必须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做支撑。
所以我们坚信未来是直接融资的大时代,也是服务业的大时代,服务业就是中国经济的未来。而对于工业,未来只有两条出路,一是通过提高竞争力,高端制造走出去,在国外找到新的需求。二是在国内剩者为王,在美国也有钢铁行业,但是只有那么几家公司,每年可以提供稳定的回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