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中国全部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环比下降1184亿元,为2014年8月以来再度出现负增长,并创下2007年12月以来的最大降幅。“在美元重拾强势,而中国实体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资产美元化的趋势还将延续。”连平说。
除了国际资本流动,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最主要还是影响到进出口贸易。从进出口总额来看,欧盟、美国、日本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也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全球除美国之外主要经济体货币的持续贬值,对于中国的进出口将产生显著的影响。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认为,量化宽松无疑会刺激欧元区的贸易出口,因而对于中国的出口贸易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央行的两难局面
“一方面是资本的外流,另一方面却是出口的困境,一面要求人民币升值,另一面却要求人民币贬值,中国央行处于一个艰难抉择的十字路口。”管清友认为,人民币汇率弹性不足的情况下,实际有效汇率过于坚挺将损及出口,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复苏。
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国央行也表达了类似的判断。1月23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央行购买债券的QE项目可能导致美元汇率进一步走高,使人民币面临更大的贬值压力。
“欧洲增加的流动性会给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带来挑战,不确定跨境资本流出会不会增加。”潘功胜说。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的中国,不仅要考虑波诡云谲的国际动态,还要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经济形势。连平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需要在稳增长、防风险和去杠杆之间取得平衡。在国内宏观经济稳步下行、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宽松的背景下,央行仍将实施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
防止被发达经济体牵着走
管清友认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欧洲央行压低欧元汇率或将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球主要经济体竞争性贬值愈演愈烈。如果被发达经济体牵着鼻子走,在这场漩涡中越陷越深,绝非上策。
“事实上,尽管出口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考虑到中国刚刚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对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配置的机会,却是一件好事。”复旦大学全球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袁堂军说。
业内人士建议,应对风云变幻的外汇市场,中国还应当保持宏观政策的定力。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出口的持续增长已经不是中国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淘汰落后产能的周期中,中国更应当注重寻求国内刺激的政策,通过促进国内投资、拉动国内需求,来平衡国际市场的波动。
“从央行货币政策的角度,需要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连平认为,外汇占款增长的持续低迷,商业银行存款增速的放缓,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都需要通过下调准备金率来对冲。
“此外,为确保稳增长目标实现,同时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在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建议采取扩大财政支出和减税相结合、传统货币政策和创新工具相结合、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相结合的总体政策安排。”连平说。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