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发展,辐射全国的棉花主要产销地的公证检验网络已基本建成。中国纤维检验局副局长徐水波说,成包皮棉的质量一致性差及皮棉组批难、新疆机采棉的内在质量差是目前棉花质量检验存在的两大难题。解决的根源在于从棉花的品种、种植、采收、加工全过程加强管理,不是某一个环节可以解决的。
去年,我国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专业仓储监管+在库公证检验”模式,准确核定新疆棉花产量、为补贴发放提供可靠依据。徐水波表示,棉花的公证检验结果依托专用信息系统即时传输汇总,通过中国棉花公证检验网每日对外发布,并与专业仓储系统、棉花加工企业监测系统、各类交易数据平台全面对接,为棉花贸易提供公正的结算依据。
并形成皮棉公证检验重量数据与收购籽棉折合皮棉重量数据之间相互核准、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提高了棉花补贴发放的精准性和指向性,为改革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重要保障。
对于2015年的棉花共检,徐水波表示,将更加主动地适应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新变化,把提升棉花公证检验制度有效性摆在突出位置,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试点工作的效果评估,围绕改革目标,认真总结经验,以简化操作流程、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为出发点,结合具体问题对监管棉花公证检验模式进行优化调整。
相关链接:
棉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就要求棉花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棉花产业的发展,也一定是以适应棉纺织产业发展需求为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青翠表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的质量,但总体来说,内在质量好的棉花需求缺口仍较大,对于棉纺织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不利。
棉花产业的“不健康”发展,使得化学纤维在棉纺织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2011-2013年间,我国的棉纤维使用量大幅下滑,而涤纶短纤、粘胶短纤的使用量却大幅上升,加上其价格比棉花低得多,多数企业已用其替代棉花成为原料的主角。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建议棉纺企业,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从过去关注化纤成本价格,转移到关注品质、功能上来,从而提升棉纺织产品的附加值。
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我国的棉花产量不断增加,但棉纺织企业的棉花用量却在不断减少,而想要改变棉纺织企业对于国内棉花质量的固有态度,就要不断提升内在品质,适应棉纺织企业的发展需要。
王青翠认为,今后想要大幅增加棉花的使用量是有一定难度的。在3年的收储时代,不少棉纺织企业已接受化学纤维的使用,从工艺、设备上都已进行改造,并且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且随着化学纤维的不断发展,在下游行业也越来越受欢迎。今后,如果想让棉纺织企业用回棉花,那么就必须要使用棉比用化纤有更大的吸引力才行。王青翠表示,随着棉花价格的市场化回归,2015年的棉花消费量应该会略有恢复,但数量不会太大。
来源: